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张行勇 杨帆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8-8-5 2:39:5
王革:重新发现传统农业文化的当代价值
 
绵延几千年的传统农业文化至今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而面对各种现代文化的影响和冲击,我们又该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农业文化的精髓?
 
日前,记者在陕西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采访期间,了解到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在传统农业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传统农业文化,这种文化也影响着中国历史各个阶段的演变发展。
 
中国传统农业文化绵延千年,在古今文化的交流中又远播万里,至今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而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及解决“三农”问题的实践中,如何面对各种西方的现代文化的影响和冲击?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农业文化的精髓?这些传统文化对当今现代文化的建立和构建和谐社会起到怎样的启迪和借鉴的作用?针对这些问题,记者日前采访了现任全国高教期刊研究会理事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王革。
 
王革长期从事中国高等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研究,在采访中,他从中国传统农业文化的形成特点与基本内核出发,通过对中国传统农业文化中体现的和谐思想的个人研究理解,向记者谈了中国传统农业文化和谐思想对建设现代和谐社会的启示。
 
中国传统农业文化的基本内核
 
王革认为,中国传统农业文化属于农业文化的类型,是建立在古代中国家庭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基础上的观念体系,同时也是因维系农业生产和生活而建立的规范体系。
 
“中国传统农业文化的特征是由农业生产活动的特征决定的。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王革介绍说,一是在区域上带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中国一面临海、三面衔陆,内部地形复杂而又开阔,因此所形成的文化是一种大陆民族文化;二是在时间上,中国传统农业文化是近代以前的古代农业文化,主要是指建立在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基础上的文化;三是建立在家庭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基础上的观念体系,这也是它的最根本的特征。
 
王革表示,中国传统农业文化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上,表现了尊重自然规律的朴素唯物主义辩证法思想。在人际导向问题上,则表现为尊祖宗、尚礼仪。在价值观问题上,注重家庭本位、重义轻利。在人生态度上,强调讲求务实、进取有为的精神。而在对待职业的地位上,以农为本,轻视工商。在古代社会,农业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整个社会的稳定,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产生了传统的农本观念。
 
中国传统农业文化所体现的和谐思想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根本精神。在中国传统农业文化的思想资源里面,关于建立和谐社会的思想是丰富的。王革认为,它们集中体现在人与自然、人与人、心与身、人与社会、国家与国家的相互关系上。“从《尚书》、《周礼》到《说文解字》,‘和谐’两字都是指音乐的合拍与禾苗的成长,‘和’即是‘谐’,‘谐’即是‘和’,引申表示为各种事物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和相互协调,即《中庸》里说的‘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和《周礼》中说的‘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
 
对于和谐的基本内涵,王革概括为4点。
 
其一,“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们在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中很早就认识到了农业生产中的基本要素或构成条件,即天、地、人,三者之间合理的结合与统一,才能五谷丰登。
 
其二,“以和为贵”,即人与人和衷共济,谋求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质,是中国历来理想的为政之道,“和”的终极目标是建设大同社会的远景理想。
 
其三,“欲而不贪”,即身与心平和恬淡,儒家和谐社会的理想是建立在个人道德修养提高的基础上,主张人之身心和谐,保持平和、恬淡的心态,正确处理物与欲的关系。
 
其四,“协和万邦”,即国与国和平共处,在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上,传统农业文化主张以文德感化外邦,反对轻率地诉诸武力;主张和谐共处,协和万邦。
 
“我国传统农业文化的和谐思想追求从协调中达到和谐,重视对立的而非对抗性的融合,强调整体性,既承认一分为二,也注重合二为一,追求在安定中的和谐发展。”王革说。
 
中国传统农业文化和谐思想的现代启示
 
在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传统农业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增强民族凝聚力,起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同时它为我们指出了实现社会和谐的途径和方法,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和方面相互协调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这方面,王革认为,首先,和谐思想可以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目前,随着我国人口增多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还会更加突出,因此必须引导人们牢固树立热爱自然、善待自然、保护环境的责任和意识,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真正和谐的社会。”
 
其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对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了重要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我的关系,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促进人的内心和谐就显得尤为重要。
 
“引导人人各司其职、各得其所,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使自我处在适度、适时、适当的理性平和、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中,坚持‘允中’、‘执中’,做事不走极端,保持良好心态非常重要。“王革说。
 
王革认为:虽然传统农业社会的经济与政治架构已经解体和消失了,建立在这种社会架构基础上的文化体系也必然发生历史性的变迁,逐渐地告别传统农业文化而走向现代文化。但是当今天人们正致力于现代文化的建设和解决现代社会和文化矛盾时,又使我们重新发现了农业智慧的合理性和难以磨灭的价值。
 
王革说,他始终不忘冯友兰先生曾经的一段话:“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虽然已经过去了,但它也是将来中国新文化的一个来源,这不仅是过去的终点,也是将来的起点……我认为中国古典哲学的有些部分,对于人类精神境界的提高,对于人生中普遍问题的解决,是有所贡献的,这就有永久的价值。”中国农业文化中所倡导的天、地、人、物和谐一体等理念,在现代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同样富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科学时报》 (2008-8-5 视点)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