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祝魏玮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8-11-7 2:32:12
国际抗病毒联合会第七届国际研讨会在京召开
自由探索与商业化:国际抗病毒研究的双重使命
 
今年4月,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在《科学》(Science)杂志上发表文章说:季节性的流感病毒毒株通常首先在亚洲出现。“每年H3N2病毒毒株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和东南亚出现,并在那里交叉传播。毒株不断变异,大约在6到9个月后抵达欧洲和北美。之后,病毒继续传播至南美,通常到南美之后即渐渐止息。”
 
正在北京参加由国际抗病毒联合会(International Consortium on Anti-Virals)和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共同主办的国际抗病毒联合会第七届国际研讨会的一些科学家并不完全同意这种观点。大会主席之一、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高福说:“我们也正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目前已经有了初步进展,但这是一个科学问题,需要进行广泛的科学研究和讨论,我们也会拿出我们的有力证据。但人类确实应该对病毒有所准备。”
 
据了解,这次主题为“应对病毒传染病的大规模流行:科学、政策和防备”的研讨会的目的,就是讨论如何应对病毒。会议邀请了国际国内抗病毒研究领域的约150位专家学者,包括病毒的基础研究、传染病控制和医学研究等多个研究层面。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自1996年以来,共有50多种传染性疾病在世界不同地区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流行,其中大部分传染性疾病都是由病毒引起的,给人类健康、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危害。然而,病毒性疾病的治疗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目前尚无杀死或清除多种病毒的特效药物。
 
“像在非洲发生的能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产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传染病病毒——埃博拉病毒,科学家目前还没有应对措施。虽然目前这些病毒还局限在部分区域,一旦流传将会是一场很大的灾难。在本次大会上,科学家们希望通过研究,能够在直接抑制或杀灭病毒、干扰病毒吸附、阻止病毒入侵、抑制病毒生物合成、抑制病毒释放等方面找到方法。”高福表示。
 
会议还将国际合作视为应对病毒的手段之一。中国卫生部部长陈竺在出席本次会议时,对参加会议的两位专家表达了真挚的感谢,其中一位是德国吕贝克大学的Rolf Hilgenfeld,他在中国发生SARS期间,与中国科学家一起进行该病毒的研究,并推动了中德合作,包括和中国科学家合作研究蛋白质晶体结构。另一位是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的法方所长杜文圣,他常驻上海与中方科学家一起作研究。陈竺说:“应对可能发生的大规模病毒,不可能没有国际合作。”
 
国际抗病毒联合会创始人之一Michel Chretien表示,国际抗病毒联合会是一家非营利机构,提倡在应对病毒方面进行全球合作,支持科学家在抗病毒领域的自由探索,并致力于在基础研究与制药产业间构筑起纽带和桥梁,使两者协同发展。目前,国际抗病毒联合会共有包括中国在内的27个会员国。
 
Chretien表示:“抗病毒的研究不能完全商业化,这会影响基础研究的自由探索。也不能只发SCI论文就算了,我们要努力帮助科学家找到新的抗病毒靶点。”
 
中药组学和中药代谢组学对抗病毒的研究也是本届大会的热点之一,被誉为“药物发现的新途径”。在本次会议上,国外科学家大都希望尝试发展中药组学。为此,会务组专门邀请了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中国医学科学院研究中药组学的专家梁鑫淼、杜冠华等作关于中药组学发展的报告。除此之外,禽流感、流感、手足口病、肝炎的新药物靶标、登革热也是本次大会的主要议题。
 
《科学时报》 (2008-11-7 A1 要闻)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