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双向匿名评审的方法,或可避免“聪明科学家”的攻关游戏 |
|
双向匿名评审改进基金管理 |
|
这种在中国特有文化环境下由表面“公开、公平、公正”原理掩盖下的弊端所带来的不利因素和后果难以被纠正。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在科技资源高效和合理的分配和使用中扮演了十分特殊的角色,这就是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管好和用好国家每年的几十亿元科研经费。这主要是通过专家评审体系来实现。
基金委赋予了专家们很大的权力,一旦由专家组投票给出最后的结果,基金委都作认可,就不会轻易改变。所以,一心想获得对自己有利结果的专家群体,多半会在项目酝酿和评审的前期做工作。聪明的科学家很快领悟到游戏规则,要“攻关”赢得项目,除了向基金委“进攻”外,关键是“攻”专家的关。
资深专家在多年科技活动中会认识很多人,项目评审中,无论是朋友还是对手的项目都有可能落于某人手中。对于含情脉脉的“铁哥们”,即使发现申请书中有缺陷,要下手淘汰也是于心不忍,对于竞争对手,则是恨不能用超高倍放大镜照出每一粒瑕疵,拎出来“格杀”无商量。
如论文评审一样,这种评审是匿名和半透明的,即“专家”能看清对方,而申请人却看不到是谁在背后“赞成”和“宰”了他的项目。在论文评审中可与编辑多次据理力争,甚至能完全拒绝“专家”不合理的意见。而在项目评审中,虽然最后也能读到“专家”的意见,对于一些白底黑字很无理的意见至多也只能事后作些软弱无力的申诉。在缺少研究和解决问题动力的现行基金评审制度下,这种在中国特有文化环境下由表面“公开、公平、公正”原理掩盖下的弊端所带来的不利因素和后果难以被纠正。
在信息技术高度进步的今天,有必要和可能对基金评审的方法进行可操作性的改进。
笔者在这里建议的改进措施是采用双向匿名评审的方法,这需要设计新的项目申请表,在技术上主要可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项目申请书主体,即该项目的意义、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创新点、预期成果、参考文献等,不可透露任何与申请人研究背景有关的信息。第二部分是项目申请人的研究背景和能力,包括申请人的简历、研究基础和条件,已发表论文、专利、获奖、成果应用推广,及过去承担完成基金项目等情况。
在上述评审过程中,两部分的评审专家无交叠。对于第二部分的评审,由于与项目内容无关,甚至可请非本领域的专家进行评审,但要求有较好的鉴别能力,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评审中“人情”和“面子”的非学术影响。然后,可通过计算机对两部分的分数进行分析和处理,对总分进行排序。这其中还要考虑两部分的相关度:对于两部分密切相关即申请人的研究项目与现有基础密切相关的项目,按指南要求对领域作适当平衡后,取最优评价的项目;对于总分相同或相近的情况,取第二部分评价较优的项目;对于两个部分不相关即申请人正试图从事交叉学科的研究的类项目,除了择优挑选外,应给予第二部分较大的权重.
要给青年人适当的帮助。出于青年人较浅研究背景的考虑,除了择优挑选项目外,要给予第一部分的评价更多的权重。对于多次申请未被批准的项目,经申请人按评价意见反复努力修改后,应批准至少给予他们试一次的机会。
允许申请人进行申诉,甚至可结合申诉意见另请专家给予重新评审。但现在的专家都很忙,用于评审项目的时间远少于申请书的准备时间。
处理申诉意见的过程可能需要消耗较长的时间,因此,可尝试采用弹性评审的方法,即可采取每年限时受理申请,但按评审进展情况分批、分时、分阶段批准项目实施的方法。
目前基金项目的申请数正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当国家所提供的基金资助额未按比例增加时,导致了基金项目批准率下降,增加了专家的评审负担,降低了评审的效率和质量。或可让项目申请单位预审把关,甚至采取某种限数申请的方法,或是委托相关的专家组,对项目的“意义”部分进行初评,将能起到压缩项目申请数,提高评审质量和资助率的效果。
(作者为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光科学与工程系长江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