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Buildings 发布时间:2021/5/7 19:56:50
选择字号:
对话Buildings期刊编委:东南大学曹世杰教授 | MDPI 人物专访

期刊链接:https://www.mdpi.com/journal/buildings

微信推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1MzEzNjgxMQ==&mid=2649995017&idx=2&sn=

9a03d1aee5788b63e93a53a08e6ffe3d&chksm=f1de0dcdc6a984db29088931d9482093

09d24186ce4a14900304bd3424ec0676639a02abfe7b&token=55540311&lang=zh_CN#rd

阳春三月,万物复苏,Buildings期刊编辑来到美丽的东南大学,拜访期刊编委曹世杰教授。本次访谈,曹教授分享了他在学术研究、教书育人、期刊管理等方面的心得体会。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曹教授,了解他对青年学者和学术期刊工作者的建议和经验分享。

受访人介绍

曹世杰教授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曹世杰教授,博士毕业于比利时鲁汶大学,目前就职于东南大学建筑技术与科学研究所,担任英国萨里大学客座教授、国际建成环境学会ISBE理事长 (President)。现任SCI期刊Indoor and Built Environment执行主编、Sustainable Cities and Society、Safety Science、Buildings等期刊编委。曹教授长期从事建筑物理与设计领域的教学、科研和工程实践工作,在建筑物理环境快速预测、优化设计及智能控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原创科研成果,发表了50余篇高水平国内外期刊论文,其中7篇文章入选ESI高被引论文,同时入选2020年度建成环境与设计领域“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World’s Top 2% Scientists 2020)。作为骨干成员参与雄安创新研究院科技园区绿建专项设计、南京北站城市设计、南京生命科技小镇综合设计等工程项目,为建筑技术与城市设计实践的交叉融合做出了重要贡献。

访谈内容

1.您目前的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为什么选择建筑相关研究领域?

我目前的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建筑物理环境预测、设计与智能化监控,城市健康低碳设计。选择建筑相关研究领域的原因是,它可以把建筑设计、技术、生态、人文以及社会结合到一起,以人为本,服务于人,能带来更深层次的社会意义。

2.进行研究时,您是否遇到过困难?您是如何克服它们的?

对科研人员而言,尤其是在工科领域做科研时,最难的地方是不知道开展研究的方向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因为科研工作总会遇到一些困难和瓶颈,在遇到困难时,需要始终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因为遇到困难也是有科研、有突破的关键时机。多阅读、多交流是非常有效的方式,把困难看作机遇与挑战是解决问题的良好开端,剩下的就是努力和坚持了。

3.您认为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哪些研究主题将在研究界成为热点话题?

我认为在未来的科研中,绿色低碳生态健康以及跨学科研究将会是大家专注的热点,尤其是国内自然科学基金委成立了交叉学部,所以我们更要强调跨学科研究,将建筑、工程、艺术、设计和社会等有效结合。另外,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使用下的数字化的城市和建筑设计也会是新兴热点之一。

4.您如何看待开放获取在出版领域的未来发展?

开放获取是未来很多期刊的发展趋势,是一个很好的模式。开放获取能够让其他科研学者更快读到领域内最新的研究,对当今快速发展社会中的知识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疫情期间,开放获取期刊对学术文章的快速响应,促进了全球合作,加快了我们的研究进展。

5.疫情影响下,很多学校和科研工作者的科研工作被迫推迟或暂停。这种不可抗力因素对您的科研工作有何影响?您认为研究学者最重要的特质是什么?对现在的年轻学者又有什么建议?

我们需要辩证地看这个事情,学会怎样在疫情之下去做更深入的思考来促进科研。疫情影响下,科研工作确实受到了一定影响。科研团队无法到学校开展科研工作,但是在与家人紧密相处的这一年中,也激发了更多的灵感,让我们有了更多的时间思考人与社会,也让我们更加体会到科研需要关注人本身,以人为核心的科研才是当下和未来关注的重点。所以针对疫情带来的伤亡和经济损失,我们深表遗憾,但同时也揭示了我们前进和提高的方向。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做到不气馁,然后利用这些时间做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和更深入的思考也是一个挑战。疫情影响之下,大家的科研热度不减反增。新冠的影响让学者更加注重多维度的思考,疫情的防控不是某一个单独的学科和领域的任务,它是一个全方位的立体挑战,它促进了多学科的协同和跨学科的合作。我们需要在苦难中总结疫情给我们带来的思考和深层价值。

我认为科研工作者最重要的特质是要有良好的心态,有毅力去坚持,对我们来说,科研工作最大的福利在于没有失败;学术思考,要多维度思考,深入浅出。我们要抓住疫情这个机会去探索,未来才能避免类似的事件再次发生。多听多学多交流,理论结合实践,与企业结合的产学研一体化是我们一直坚持的理念。工科一定是从工程中找到问题,将问题再回到科学上,最后科学再应用于工程。简而言之:工程促进科研,科研反哺工程。

6.作为Buildings期刊的编委成员,您对于Buildings的发展有哪些建议与期望?

Buildings是领域内独特的,跨土木建筑环境等多个学科领域的期刊,期刊需要保持目前朝气蓬勃的状态,打造建筑社区、城市、艺术、社会、技术以及思维一体化的期刊。期刊应具有及时性和创新性,时刻关注当下热点、追随时代。

我建议期刊在未来应严格把关、严格要求、宁缺毋滥,要发扬跨学科的特色和优势。期刊的学术选题要与当前的社会热点结合,时刻关注对社会有影响意义的一些研究方向。同时,也要充分了解国家的政策与科研人的诉求。Buildings将会是大家发表学术观点的一个优质的学术平台。

非常感谢曹世杰教授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采访,正如东南大学校训所言:“止于至善”,曹老师用他的身体力行深深的印证了这一点。

Buildings期刊编辑与曹世杰教授合影

特刊推荐

Creation of a Low-Carbon Healthy Building Environment with Intelligent Technologies

Guest Editors: Shi-Jie Cao et al.

Submissions Deadline: 31 December 2021

本特刊由曹世杰教授团队担任客座编辑。本特刊旨在汇集智能建筑的创新研究和发展,创造低碳、健康和舒适的建筑环境。

特刊详情页链接:

https://www.mdpi.com/journal/buildings/special_issues/Creat_Carb_Healt_

Build_Envir_Intel_Tech

期刊简介

Buildings (ISSN 2075-5309) 于2011年创刊,2020成功被SCIE收录,2021年年中预计收到第一个影响因子;2019年CiteScore为2.8,在Scopus Architecture学科分类中排名居Q1(15/126)。作为一个国际型开放获取期刊,Buildings主要刊载建筑科学和建筑工程研究领域的学术文章,采取双盲同行评审,一审周期约为18天,文章从接收到发表仅需4天。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