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论文作者:张弥曼等 期刊:PNAS 发布时间:2008-8-22 13:4:45
罕见鱼化石见证青藏高原隆起

罕见鱼化石见证青藏高原隆起 

文汇报报道,一条在大约三四百万年前天天喝“石灰水”的鱼,以其全身超常粗大的骨骼,见证了青藏高原的隆起和气候的持续干旱化。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本周在线发表了中美古生物学家的最新发现,论文将刊登于9月9日出版的纸质版上。
 
2005—2006年,青藏高原北部,荒凉的柴达木盆地。美国洛杉矶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王晓鸣博士,与中科院几位古生物学家一起,在干旱的古盐湖沉积地层中,取出了一些古鱼类的化石。他们将化石带给了古鱼类专家、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张弥曼院士。
 
当化石修理出来后,大家几乎惊呆了:它全身遍布着超常粗大的骨骼,几乎没有多少空间可供肌肉生长——这在现生鱼类中可是闻所未闻!
 
它是一个特例吗?不是。因为在发现它的上新世距今约三百多万年的地层中,还发现了4条相同的鱼,以及很多零散的骨片,它们也都有着同样粗大的骨骼。而且它们并非因病夭折,因为其中三条鱼的长度均在半米以上,估计年龄应在10—15岁间——这对于鱼而言,可算得是高寿。
 
于是,科学家开始了长达两年多的探寻之旅,终于破解了这条被命名为“伍氏献文鱼”的身世之谜。约在5千万年前,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相撞,青藏高原不断隆升。高山阻断了来自印度洋的水汽,青藏高原北部气候持续变干。原本水草丰美的柴达木盆地,慢慢蒸发成了荒漠和大大小小的盐湖。
 
水越来越咸,到300万年前,就唯有属于鲤科裂腹鱼亚科的伍氏献文鱼,还顽强地生活在盐湖中——它们每天喝着饱含石灰(碳酸钙)和石膏(硫酸钙)的苦咸湖水。在如此“高钙”的环境中,随着年岁的增大,它们的骨骼不断增生,甚至连能长肌肉的地方都很少了。
 
也许,在柴达木盆地的古盐湖中,伍氏献文鱼是苦苦支撑到最后的一个鱼类家族。张弥曼告诉记者,他们又找到了比含粗骨鱼的地区更老的地层,发现其中的鱼化石并没有骨骼变粗的迹象,而在含伍氏献文鱼之上的更年轻的地层中,只有厚厚的碳酸钙、硫酸钙沉积,再没有鱼化石了。可见,它们付出了多少艰辛去适应这种极端环境,同时成了柴达木盆地干旱化的见证者。
 
目前,科学家的研究还在深入。“伍氏献文鱼化石的骨骼切片,和寻常鱼类不一样。”张弥曼说,她的研究组正在继续探寻这种鱼在高钙水环境中,是如何吸收钙,并使骨骼粗大的。她认为,如果将这项研究与现生鱼类联系在一起,或许可以揭示鱼类钙吸收的机制。(来源:新华网 许琦敏)
 
更多阅读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相关论文 一周论文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