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之康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0/5/28 14:17:37
选择字号:
教学模式:“危”“机”触发教育生态改革

 

对于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史来说,2020年的上半年是值得铭记的。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迫使国内几乎所有高校都开启了一场从未有过的从线下教育到线上教育的大规模探索。
 
如今,这场探索已经持续数月,学生们也已经“适应”了每天在电脑屏幕前见到老师。而站在线上教学从“新鲜感”走向“新常态”的重要节点,对于这一轮教学变革如何评价?未来其将走向何方?这些问题成为此次全国两会上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线上教育”≠“线上”传统教育
 
在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大学校长李清泉看来,此次由于疫情而导致的教育模式改革,虽然看似一场“遭遇战”,但其实是多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在线上教育领域的探索为前提的。
 
“这次大规模线上教学的开展,得益于近几年国内慕课的建设和积累。”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李清泉表示,在教育部的统筹下,我国仅首批建设的37个慕课平台就提供了4.1万门慕课向全国高校免费开放。从这个意义上说,慕课建设为这次大规模线上教学提供了坚实基础和保障。
 
我国高校的线上课程积累从2004年开始。“从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到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到中国大学慕课,以及现在的在线开放课程,多阶段的建设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建立了若干个在线课程平台。”受访时,全国政协委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施大宁也坦言。
 
“疫情发生之前,对于将信息化手段渗透到教学过程,广大老师和学校的积极性、创造性都还有些滞后。疫情的暴发,反而成为线上教学巨大的外部推力。”在施大宁看来,这表明,“就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和教育模式转变而言,此次疫情是‘危中有机’的。”施大宁说。
 
然而,与此同时,此次疫情也暴露了目前国内线上教育所存在的某些问题和不足。
 
李清泉在受访时直言,从目前来看,我国现有的慕课资源远不能满足大规模需要,部分教师对信息化教学手段的掌握和在线教学模式的运用也需要一个过程。“此外,我们还应倡导高校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创新,以满足学生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教学需求。”
 
采访中,对于线上教育教学手段革新问题,很多代表委员多有提及。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教授李晓明表示,线上教学与课堂教学有很大不同。实施好在线教学,不仅需要流畅的通信平台,更需要优质的数字资源和灵活的教学组织。不过,在他看来,目前在线教学的短板并不是这些,而是教师如何适应这种新形式,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技术问题,但它不是信息技术问题,而是一个教育技术问题。”
 
对此,施大宁也表示,目前课堂教学的信息化过程还是基于传统的知识传递、知识传授,而在实践性教学、能力培养,以及从多维度对学生进行真实情景教学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
 
“因此,借助此次疫情,我们确实应加大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力度,推动知识传递从面对面教育转向网络化教育,从而切实拓展课堂的空间。”施大宁说。
 
在线教育重“教”更重“管”
 
谈及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对于线上教育的最大影响,李晓明笑称是让那些曾经保守、对线上教学有成见的人,看到了“线上教学也还行”,而不再是听到“线上教学”就反射性地说“线下课堂不可替代”了。
 
虽然明确了线下教育可以替代,但如何管理好线上教育却是一个需要正视的问题。
 
李晓明表示,此次大规模的线上教学实践,对于运用信息化手段推动教育教学方式改革具有革命性意义,应该乘势而上。不过,现在高校要更加关注的是,“在线教学到底怎么样”,即实实在在地评估这一学期在线教学的效果,并对教学管理方面进行更多思考。
 
在他看来,教学管理大致可分为过程管理和结果管理两方面。当前高校在传统课堂条件下,过程管理的核心往往是一张课表,教师和学生都据此在相同的时间、地点上课,迟到、早退者都可以问责;结果管理则主要体现在学生成绩和学生评教上。
 
“从技术上讲,目前比较切实可行的在线教学管理方式是运用课程管理系统(LMS)。经过多年的研发和应用,该系统已经相当成熟,不仅支持结果管理,也支持过程管理。”李晓明说。
 
对此,施大宁表示,通过各种手段,我们已可以在线上便捷地将知识传递给学生。很多人也习惯性地将此理解成“线上教学”,但这其实是一个误解。“这只是线上教学的一个初级阶段。真正的线上教学不仅仅是教,更重要的是管理。”
 
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例,在线上教学中,该校建立了自己的教学管理平台。所有课程都必须要在管理平台上建课。“通过管理平台,我们能够实现对教师资源的调控,对教学效果的监控,以及对每门课学生参与度的把控。”施大宁说,在此基础上,校方还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和存储,形成对整个教学过程的管理,从而“既有监控手段,也有评价手段,还有优化手段”。
 
“这一体系我总结为‘1+N’模式。其中的‘1’是教学管理,要实现对学生‘不散养’;‘N’则是信息传递。按照这一模式运行,学校、教师和学生可以处于同一个平台,从而形成管理的闭环。”施大宁说。
 
混合式教学将成更大挑战
 
眼下,新冠肺炎疫情在国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随着各高校学生陆续返校,距离结束大规模网上教学也为时不远了。此时,更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是,“后疫情时代”,线上教学将何去何从?
 
“作为一种教学方式,线上教学不可能整个高等教育,单纯的线上教学也很难培养具有人文情怀以及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创新型人才。因此,当疫情过后,学生肯定还要回到课堂。”施大宁表示,将来的教育一定是线上与线下教育相结合,也就是所谓的混合型教学模式。而且,这种模式是多维度、全方位的,可以推动整个教学模式的深度变革。
 
对此,李清泉也表示,在线教学与实体教学是可以平行存在和发展的。在未来教学中,我们也需要将在线教学的优势(效率和互动)和实体教学的优势(体验和感受)相结合,进一步发展并完善在线教学模式,使完善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成为教学新常态。”
 
“在改革线上教学模式的同时,我们也应加强线下实体课堂教学改革,让基于线上资源的翻转课堂成为常规教学模式。”李清泉说。
 
受访时,施大宁也强调,未来线上线下教育结合所导致的教育生态改革,可以分为两部分。首先是对人才培养体系的重构,这种重构既包括时空上的重构,也包括教学管理模式上的重构。
 
其次, 翻转课堂将成为未来混合式教育的一种可能。施大宁表示,传统课堂模式下,师生间的信息传输和知识传授通常被规划得十分详细,且依托课堂开展。但未来,这部分内容将全部放置在网上,课堂内关注的更多是学生通过网络学习知识后,怎样进一步地将其转化成内在的思维和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质疑能力、表达能力等。
 
“总之,混合式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把知识传授的过程深度地转化成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甚至转化成对他们的价值观的塑造。”施大宁说,经过此次疫情,相信教师将更乐意使用信息化的教学手段达到教学目的。
 
同时,施大宁坦言,对教师而言,混合式教学模式也意味着更大的挑战。
 
“过去课堂教学和知识传授,完全是教师讲、学生学。这种模式的中心在于‘教’,而将来课程模式改革后,必须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和组织者,而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这需要教师及时调整自身定位。相对于教学模式的改变,这可能更有难度。”施大宁说。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