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晨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0/5/24 18:39:56
选择字号:
陈萌山委员:构建符合农业创新规律的组织模式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陈萌山

“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已经进入依靠创新驱动发展的新阶段,从中国农科院农业科技创新工程的探索实践来看,通过长期稳定支持创新团队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开展科研攻关,不断健全完善‘学科调整—任务形成—组建团队—协同创新’的科研组织模式,可以有效强化国家农业战略科技力量,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更加坚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在2020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陈萌山的发言引起了关注。

农业科技创新是复杂系统工程

陈萌山说:“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工作要善于遵循和把握农业科研规律和特点。”农业科研的创新周期长,一个新品种的培育往往需要经过数代的试验;农业科研的风险性高,动植物种养都面临自然灾害、疫病灾害的侵袭;农业科研的环节多、链条长,从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到模式集成和产品创新,农业产业发展的科技问题往往需要一体化综合技术解决方案。 “农业科研的长周期性、高风险性和全链条性,决定了农业科技创新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单一研究的课题组很难完成这一任务,在科研力量部署上尤其需要注重加强跨学科、跨领域、大联合、大协作的大创新团队建设。”陈萌山告诉《中国科学报》。

针对农业科技体制改革长期停滞、农业科研机构履行职能定位的手段短缺、资金来源渠道多但规模小、农业科研项目和科研活动短期化、农业科研组织“小作坊”“单打独斗”现象普遍等问题,在原农业部、财政部的大力支持下,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研究提出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以下简称创新工程)的方案申请,得到国务院领导批准,从2013年开始实施。

“农业科技创新工程是国家支持中国农科院长期稳定开展农业科技创新的重大探索,充分体现了中央对农业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以及对中国农科院改革发展的殷切期望。”陈萌山强调,7年来,中国农科院以创新工程为主抓手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在引领原创性科学发现、缓解产业发展技术瓶颈、支撑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培养农业科技人才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

实施创新工程以来,中国农科院发表高水平论文12900篇,同比增长150%;在《科学》《自然》《细胞》三大国际顶级期刊的主刊发表论文15篇,同比翻了一番;获国家奖41项,同比增长24%;专利奖占农业领域全国获奖总数的65%;累计审定农作物新品种840个,同比增长75%;获植物新品种权353项,同比增长368%;创制新农药、新肥料、新兽药123个,同比增长78.3%。中国农科院从国外引进220多名优秀青年人才,培养了一大批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有8名科学家先后当选两院院士。

“一号”工程

“这些成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中国农科院紧紧抓住这一战略机遇,把创新工程作为全院‘一号’工程,而不是仅作为一个单纯的专项来实施。”陈萌山总结了农科院实施创新工程的经验。

首先,创新工程构建了国家需求主导的科研任务形成机制。农业科技的根本目标在于促进农业技术变革和产业发展,国家需求主导是农业科技的必然选择。创新工程顶层设计了以“学科集群—学科领域—研究方向”为基本构架的三级学科体系,设立9大学科集群、57个学科领域,300个左右研究方向,统领全院科技创新活动。通过学科体系建设,进一步明确了农业科研国家队的定位,院所发展更加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紧盯世界前沿和产业问题,及时论证设立科研任务,开展储备性、应急性、公益性研究,从技术需求中探究科学问题,从科学结论中明晰技术路径,较好地避免了科研工作与产业需求的脱节问题。

其次,创新工程构建了创新团队为基本单元的科研管理运行机制。创新工程将全院33个研究所原有的1026个课题组,按照学科体系优化整合为331个创新团队,围绕学科方向开展长期稳定的科学研究。创新团队由首席科学家、骨干专家、研究助理三类岗位人员按1:7:8的比例组建。首席科学家由本领域一流学术水平、具有较大影响力、有较强组织管理能力的科学家担任,统领本团队创新工作。通过组建创新团队,聚合优势科研力量,改变了“大科研、小作坊”的现象,有利于更快的把基础前沿突破转化为技术创新成果,促进成果更快得到转化应用,为产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再次,创新工程构建了重大问题联合攻关的协同创新机制。针对区域农业发展问题、产业发展技术瓶颈和重大科学问题,中国农科院立足学科优势和团队基础,组建跨学科、跨研究所的协同创新团队,开展长周期联合攻关,推进涉及多学科多领域重大问题的解决。建立了技术总师、任务总指挥共同负责的“双总”制,先后启动了南方稻米重金属污染防控、主要农产品绿色增产增效集成创新、农业科技走出去协同创新与集成示范等20项协同创新任务,各项协同创新任务进展良好,引起了主管部门和有关方面的关注、重视和支持。

最后,创新工程构建了持续稳定支持的科研经费资助机制。创新工程改变了竞争性为主的科研投入模式,按科研任务给予创新团队持续稳定的经费资助,缓解了农业科技工作长周期与科技项目资助短期性之间的矛盾,使科研人员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各类项目申报、验收等繁琐的事务性工作,可以心无旁骛地开展研究。例如,在创新工程经费支持下,一度中断的肉牛全基因组选择分子育种技术平台建设和肉用西门塔尔牛新品种培育工作得以延续并不断加强,研发的肉牛全基因组选择分子育种技术体系获2017年中华农业科技一等奖,并有望2022年左右育成肉用西门塔尔牛新品种。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