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报道,潘建伟团队是采用强激光光束(波函数)由多个偏振器逐次分解成为多束有“量子纠缠”的光束。
潘建伟说:“去年我们可以每秒钟产生1000个密钥,最近得到大幅度提高,现在可以每秒钟比较稳定地产生10万个密钥。”、“希望通过10—15年的努力,中国能够达到数百个量子比特处理能力,估计今年能够达到100个左右,这意味着对某些特定问题的计算能力能够达到全球计算能力的100万倍。”
但是,仅用激光偏振产生多束有“量子纠缠”的光束,其2束的亮度会每次成倍地衰减,即使尽量采用减少损耗的措施,恐怕很难继续百倍地提高量子比特处理能力。
应注意:纠正对“发射‘单个光子’形成‘量子纠缠’”的错误观点,采用其他更为有效的方法提高量子比特处理能力。
以免在你所谓“和平年代的“核武器”:量子信息技术”方面,落后于人。
国际流行的错误观点认为:量子力学采用的“波函数”是个别粒子的“运动态”而产生诸多严重错误,实际上,“波函数”是大量粒子统计的最可几分布函数,只是多个波函数才有所谓“量子纠缠”,个别粒子间不可能有国际流行认为的所谓“心灵感应的粒子纠缠”。
爱因斯坦说的不一定全对,贝尔说的不一定错。每一代伟人都有认识的局限性,我尊重理论,但我相信实践
激光物理认为“原子受激辐射光子与入射光子状态相同”。
然而,量子力学认为“量子不可克隆”.1982年《自然》发表“量子不可克隆原理”时,作者用自发辐射无法排除来解释受激辐射不是光子克隆,实际是“白马非马”做法。实际上,光增益是“原子集体受激辐射光相干叠加后,与入射光状态相同,这样就得出单个原子受激辐射光位相超前0.5π,即与入射光的惠更斯子波状态相同”
爱因斯坦:“我不能虔诚地相信[这个量子理论],因为它不能与这个思想调和,即物理应当表示时空中的实在,无鬼魅远距作用。”他坚持认为:“当S1和S2分离后,在S2上做任何事情不会对S1有影响。”
贝尔不等式本身错在:
(1)该不等式中用了经典的概率函数,这违反量子力学原理;
(2)把量子力学的力学量看作是潜变量的平均,那是经典统计学概念,也与波恩的几率解释不符;
(3)搞错了潜变量的类型,潜变量不会是粒子的位置、动量和自旋等,而顾名思义,潜波之类的变量才能与波动力学一致;
(4)否定科科学实在论(唯物论)
(5)否定因果律。
用Bell不等式实验检验量子非定域性与定域实在论的矛盾是节外生枝。量子物理学家散托斯说:依我之见,错误信仰定域潜变量理论已在实验上被驳倒影响的扩大是二十世纪物理史上最大的忽悠(delusion)之一。
2014年是贝尔不等式问世50周年,在回顾贝尔不等式意义的大量文章中,几乎一致认为,尚不能对它的意义做出肯定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