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卉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7/11/22 9:25:43
选择字号:
刘恕:充分发挥老人的传承作用

 

■本报记者 王卉

今年是联合国防止荒漠化会议召开40周年,日前在内蒙古阿拉善盟举行的内蒙古国际荒漠化防治科技创新高峰论坛,注重老人的科学积累和实践经验传承,特别邀请一批中外老专家到会。而这些老专家表示,受邀参会实际也是给他们的最大礼物和奖赏。

其中中国沙漠及沙漠化领域研究的开拓者和学术带头人之一、中国科协原副主席刘恕,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依·佐恩,以色列布劳斯坦荒漠研究所教授奥尔洛夫斯基,都是40年前第一次联合国防止荒漠化会议的参与者。他们见证了国际荒漠化防治的历程。

来自中科院的传承

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科院开展的京包—包兰铁路沙坡头段防沙治沙试验,保障了包兰铁路畅通无阻,该成果荣获198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为我国大面积防沙治沙提供了基础技术支撑。

“就我所熟悉的荒漠化防治而言,中科院是这方面人才库的根,是传承中的重要力量,如今在本领域的科研、教学以及行政管理的领头人行列中,不乏他们的身影。这是给予我们年长一辈最好的礼物。”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刘恕表示,这也说明中科院的作用和地位,“中科院过去强调‘出成果、出人才’,在中科院原沙漠所学习的学生基础打得厚一些,这为他们在今后工作中的发展夯实了基础。人生不是蜡烛,是火炬。要传递给我们的学生。”

中科院原沙漠研究所,一个存在于1978年至1999年间的科研单位,是现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的前身之一。

沙漠所建立于1978年5月,其前身是1959年成立的中科院治沙队。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这是中国唯一一家研究治沙问题的综合研究机构。当时中科院把很多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相关研究人员都组织起来,一起对广袤的中国沙漠进行综合考察工作,在当时成了世界知名的沙漠人才的基地。

86岁的刘钟龄是内蒙古大学教授、著名的生态学者,他就曾以高校老师身份参加了中科院治沙队的工作,也参加了中科院内蒙古宁夏综合考察队的一些工作,先后十多年。通过这样的工作,他感到受益很大。如今,他把传承看作他的责任与快乐所在。

北京师范大学在校学生、此次论坛担任翻译的赵重刚深有感触:“有些专家有知识但没思想,这个行业缺乏引领学科发展方向的思想,与这些老一辈专家接触最大的感受是他们积累的是经验、智慧和思想。”

回顾自己年轻时在中科院的工作,刘恕说,“当时我们的先生们、中科院老的科学工作者对年轻一代工作要求非常严格,参加野外站工作首先要认识当地植物,背拉丁学名;还要求年轻人有事没事都要上沙丘去观察,不仅针对各自试验,还要关注周围沙漠环境中的变化;监测土壤水分,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规范操作,针对水和植物的关系做密度试验,观察沙丘部位变化。当时用的办法可能是‘笨拙’的,那时中科院老先生们营造的严谨的学术氛围却让人受益终身。” 刘恕建议,在培养职业道德、树立严谨学风方面,中科院要充分发挥老专家的作用,教不严,师之惰,中科院老先生们的严谨学风要传承。

“沙漠科研工作一定要与实践相结合。对科研人员来说,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才显示出科学价值。”刘恕感触,对科研人员而言,个人论文是小目标,要把个人目标纳入大的整体之中,才会越做越有意义。

蒙草:充分发挥老专家的作用

内蒙古蒙草集团,凝聚了多位老专家来公司工作。用乡土植物进行生态修复的公司理念也得到了不少老专家的认同。“来这里比较欣慰的是可以把过去没做完的事情继续实现。”在蒙草阿拉善荒漠生态修复研究院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69岁的邢旗表示。她曾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过去长期在高校从事草原专业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如今来蒙草已近四年。

该研究院场馆的出现其实就是奇迹。前年秋天,这里还只是一片荒凉的沙地,10月酝酿盖楼,去年五六月草地都种好了。整个荒漠地区沙地治理都比较困难,为了不使沙子到处刮,阿拉善盟把这里确定为沙产业园区。蒙草比较早入驻并建立基地,从野外采来乡土植物进行育苗工作。现在基地外已经种了2500亩花棒和梭梭等荒漠植物,而且只需在栽苗时浇两次水。

67岁的纪大才表示,“很多专家都说不可能,越是环境恶劣的地方,越要去做工作。这里是乌兰察布沙漠边缘地带,把沙子锁住了,它就不再肆意流动,可减少黄河入沙量。”

从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副厅长的岗位上退休后,纪大才任内蒙古草原学会理事长,受蒙草董事长王召明之邀加入蒙草。现在她在蒙草一方面负责把科研力量集聚起来,另外也负责科研队伍体系建设、科研人员培训等方面工作,特别会组织老一代人给新人做培训。

总公司每开辟一个地方,他们就先期到达那里,科技先行,了解科研项目怎么切入。他们不仅自己做,作为研发平台,也与中科院等科研院所及大学合作,把国内外不同区域草业专家集合在这一平台上一起去做。包括把很多专家一辈子的研究成果再集合起来进行挖掘,诸如什么样的土壤适合什么野生植被,生态修复应该如何做,怎么科学地去设计方案等。

如今,对于地理信息系统上内蒙古地区的任何一个坐标点,他们都可以获得以前的植被土壤状况,并通过分析获取水土草修复方案。

邢旗到这里感触深的还在于,企业的体制相对灵活、接地气,应对实践需求,说要干什么,马上就可以干。对邢旗而言,最有成就感的事情是,过去多年经验被认可,能用得上,还能见到实效。现在国家生态治理的政策比较好,而恢复草原生态也是草业人的心愿。

“蒙草担负了内蒙古一些生态恢复的任务。什么土壤配合什么植物种子,都是通过大数据获取。很多区域都有蒙草示范区。大型生态修复,小打小闹不行。”刘恕表示,蒙草聚集了很多内蒙古科研人才,用了不少退休的干部和研究人员,他们对内蒙古极为熟悉、功底好,这是一笔巨大财富。

“很少见到蒙草这样的种子资源库。”刘恕表示,外方专家也高度夸奖蒙草,认为这不仅对内蒙古、对中国,对世界各地都有意义。蒙草很会使用科技人才。在科研体制内列不上的课题、难以争取经费的课题,在这里可以得到公司的支持。

钱学森提出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必须是高端技术,同时通过大集团经营这种新业态,以蒙草为例,刘恕认为钱学森作了科学预言,非常准确。

海产业,希望及早得到传承

曾长期在西北干旱区工作、曾任中央政治局常委的宋平一直很关心沙产业和海产业的发展,就在去年,年近百岁的宋平对年逾80岁的刘恕说,“你们还年轻,还能干很多事。”这让在现场耳闻目睹、正在筹备海南海产业创新工程中心的方良才很有感触:“很多低于这个年龄的人,还有什么资格觉得自己老?!”

方良才参与海南新小海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在海南省万宁市小海区域做红树林复育、养殖和乐蟹的工作已有三年,正遵循钱学森海产业理论的方向,计划结合微藻进行绿色生态循环发展模式的海产业的尝试。宋平鼓励他积极实践。

此次参与这一论坛,方良才希望学习沙产业经验,在海产业上有所借鉴。另一方面,他也是在赶时间、争取时间学习,方良才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希望能在这些老专家精力都还比较好的时候,及早从他们那里传承钱学森的思想和理念。实际上,方良才之所以开始在海产业方面作一些努力,就是受到老先生们的影响。

“家有一老,犹有一宝,对我们国家也同样如此。”方良才有感触地说,比如在蒙草的新机制下,老专家们反而发挥了更大能量。六七十岁、七八十岁,对很多人而言是精力、知识经验储备最丰富的时候,不加以利用就太可惜了。

方良才很敬佩这些科学家,认为他们不仅在思考当前的一些工作,也在思考国家、民族的未来。他们在这个年龄是布道者,依然还在具体做和推动一些事情。

钱学森提出的第六次产业革命具体分为农、林、草、海、沙五个产业方向。“钱学森是科学大家,我们在海南把其中的一部分理念进行衔接、实践应用,做个示范样板,让更多人知道,沙产业、海产业都有人在做。我们在实践中去完善、创新——这是传承的责任。”方良才说。

《中国科学报》 (2017-11-22 第8版 专题)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