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晴丹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6/8/31 10:00:35
选择字号:
兔产业要“长”起来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本报记者 张晴丹

兔产业是一个绿色经济型的产业,也是具有发展优势的特色产业。虽然其在我国畜牧业中所占的比重较小,但我国的兔产业在全球兔产业发展中却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兔产业的发展存在巨大的潜力,是很有前途的产业。”国家兔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秦应和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家兔产业技术体系的建立,实际上是把大家的力量拧成一股绳,形成全国‘一盘棋’的格局,共同来应对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使得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兔产业在我国畜牧业发展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三大经济类型

按照兔产品经济用途,整个兔产业可以细分为三大类:肉兔、獭兔(又称皮兔)和毛兔,三大类型构成了整个产业的主体。

据《中国畜牧兽医年鉴》数据,2014年底我国家兔出栏51679.1万只,同时根据国家兔产业技术体系研发中心2012年对全国26个省(区市)家兔养殖的调研,我国家兔存栏中,肉兔、獭兔和毛兔分别占63.27%、28.31%和8.4%。

近年来,由于市场变化,使得肉兔和毛兔较原有占比进一步增加,而獭兔占比则下降较多。

从区域结构来看,“我国肉兔养殖主要集中在四川、重庆等西南地区以及山东和河南等地,獭兔则主要在山东、河北、河南和山西等中部和北部区域,毛兔养殖主要在鲁、浙、苏、豫、皖等地。”秦应和表示。

最近5年以来,陕西、甘肃和内蒙古肉兔、东北地区毛兔养殖也得到较快发展。2013年我国家兔出栏排前五位的是四川(39.53%)、山东(12.40%)、重庆(8.90%)、河南(8.22%)和江苏(8.02%),其出栏量合计占全国家兔出栏量的70.07%,前十位的省份出栏量占到全国的91.57%。“可以看到我国兔产业的集中度还是比较高的。特别是四川和山东两省合计占到全国出栏量的51.93%。”秦应和说。

秦应和进一步指出,随着人工成本升高,环保要求日趋严格,兔产业也出现了南兔北移、东兔西移的现象或趋势。

“从兔肉的产量来看,去年80万吨左右,而兔皮的产量大约是一亿张,兔毛的产量1万吨到1.5万吨左右。通过估算得出2015年兔产业整体的年产值在360亿元左右。”秦应和介绍。

兔肉流通的基本格局为:四川和重庆等西南主产地的兔肉完全自产自销尚有缺口,而山东的兔肉,既销往广东和四川、重庆等地,也有部分销往北方其他地区,还有部分出口;河南和江苏等地的兔肉,除了销往广东、四川和重庆等地,一部分在当地销售;福建省生产的兔肉则主要在本地销售。

“三化”是趋势

随着科技的进步,这几年兔产业发展比较明显的特点是规模化、机械化的养殖水平提高较快。在秦应和看来,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应该是兔产业发展的趋势和特点。

“以前养殖规模小,机械化程度比较低,兔业大多作为副业来发展。现在养殖更专业,新型的养殖户都把养兔作为职业,从品种、饲料、养殖设备装备方面更加专业化,规模化程度也提高了很多。”秦应和说。

“相对于以前来说,饲料的配比更科学,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养殖效率、减少疾病,也减少饲料的间接浪费。”秦应和表示。

体系的建立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包括针对产业需要开展技术研发、培育更多合乎市场前景的新品种、为影响广泛的疾病提供防治技术方案等,使得企业的发展更加规范和科学。“我们公司在体系的支持下,自主培育出第一个国家级长毛兔新品种,改变原来依赖国外进口的单一局面,成为公司发展的经济增长点。”国家兔产业技术体系绍兴综合试验站站长、浙江省嵊州市畜产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麻剑雄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据了解,西欧国家在兔产业发展各方面的标准化做得比较好,养殖过程、免疫程序、笼具、生产流程都已实现标准化。专家指出,我们国家目前与此还有差距,规模集中度、设备标准化、饲料质量控制等差别较大。

比如在加强养殖机械化和自动化能力建设,提高单个养殖人员生产效率方面,目前国内兔养殖中自动清粪和自动饮水功能已经实现,而自动喂料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发展。

相比之下,西欧国家的生产模式更科学,分工明确,还和销售渠道建立固定联系,使得生产出来的产品很容易就销售出去。“国内虽然也有很多公司尝试了‘公司+农户’的模式,但是成功的并不多。前期兔种、饲料、药品和技术都可以通过不断研发而不断改进,只有最后长期稳定的销售难以保障,这是因为我国商业下游的流通不发达,还没有建立稳定的供销一条链,这方面仍需改进。”秦应和说。

挖掘国内市场潜力

2014年我国兔肉出口量有较大提高,但2015年受人民币对欧元不断升值的影响,出口兔肉的利润不断下降,导致2015年兔肉出口下滑较多。根据海关统计,2015年前10个月共出口兔肉6699吨,比上年同期下降40.52%。2015年全年兔肉出口8300吨左右,比上年下降35%。

在兔毛和兔皮的生产方面,据全球兔毛贸易统计,中国是重要的兔毛生产和出口国,其产量和出口量均占全球的90%以上,中国兔毛原料及兔毛针织品出口量也占世界的90%以上。

2014年我国出口已梳兔毛830.92吨,比上年下降26.5%。2015年出口进一步下降,前10个月共出口412.72吨,同比下降45.11%,全年出口490吨。2014年我国出口兔毛制针织钩编套头衫、开襟衫、外穿背心等78.45万件,比上年下降41.83%。

“但是,主要受2013年手拔毛事件影响,直到目前我国兔毛的出口仍然受到较大负面影响,国内兔毛价格也不断下跌,2015年年底比年初下跌29.79%,从而毛兔养殖受到较大冲击。”秦应和说。

在兔毛出口受到较大抑制的情况下,2015年我国企业不断开拓兔毛制品出口市场,前10个月出口兔毛制针织钩编套头衫、开襟衫、外穿背心等83.94万件,同比增长31.89%。较好地实现了兔毛制品对兔毛的出口替代。

任何事情的发展都是有利有弊的。“当受到外来的冲击影响出口时,我们可以把重点放在开拓国内市场上,促进国内相关产品的开发。”秦应和表示,兔产业是一个小产业,经济总量和人均占有量不多,在国内市场有很多机会,如果可以挖掘出国内市场潜力,同样可以获得很高的效益。

加工是一个挑战

在兔产业发展较发达国家,产业链的每个环节都经过长时间的演进,包括育种、饲料、设备、疾病防治、加工、流通等每个环节的力量都比较强。

尽管在体系的引导下,兔产业的育种、饲料、疾病防治等环节有了较大水平的提高,“但是,整个加工环节仍然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秦应和指出,产品的开发设计、加工工艺、市场销售和消费者认知程度都有待提高。

以兔毛加工为例,兔毛是很好的天然纤维,平均细度比羊绒细,保暖性更好,由于养殖过程干净,兔毛加工时也不用水洗,加工过程相对比较环保。“但是兔毛的纺织工艺是个大问题,这也影响了后续产品的开发。”秦应和说。

秦应和表示,在同样的原材料情况下,如何提高加工附加值,实现更多的经济价值,这是兔产业发展的需要。只有提高加工水平,才能使更多的原材料变成商品,也可以提高整个产业的经济效益。

“以前,国内并没有专门加工兔毛的设备,过去很多兔毛产品都是以粗纺和混纺为主,带来的最大问题就是掉毛、缩水和起球。”国家兔产业技术体系综合研究室主任、天津工业大学教授张毅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说,很多人把这个问题归结为兔毛,但从专业角度讲,根本不是兔毛的原因,而是设备的不先进给兔毛产品加工蒙上了阴影。

张毅介绍,体系在认真分析目前兔毛分梳生产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兔毛的特点研制出第一代、第二代新型兔毛分梳机,可保持兔毛原有的特性,达到纤维损伤小,去粗效果好,结构简单,易于操作,能耗低的要求。这样可以生产出一些高档兔毛织品,提升兔毛价值。

“通过原料上加工工艺技术的改进,为后面深加工提供了优质原料的保障,使得兔毛应用的范围和领域得到了拓展。”麻剑雄表示。

“近年来,通过科技人员的努力,兔毛的加工积累了不少经验。”张毅表示,应该说毛兔产业前景是光明的,道路会有曲折,要实现兔产业更大发展,仍然需要不断努力。

《中国科学报》 (2016-08-31 第7版 产经)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科学家发现第一颗拥有永久黑暗面的行星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