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思南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16/8/19 9:00:09
选择字号:
中科院古脊椎所“走出西藏”:敢假想 多求证

 

基于一系列的化石发现,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下简称为中科院古脊椎所)的科学家们创造性地提出了冰期动物“走出西藏”的假说,成为近年来国际古生物学界的重大科学突破。

不久前,笔者跟随科学家在青藏高原找化石,提起这一创见,他们给我讲了这么一个故事:以猛犸象、披毛犀等为代表的冰期动物因为体型大、身披长毛,能很好地适应寒冷环境,长期以来科学家推断它们应当起源于高纬度的北极圈地区,之后沿着更新世(距今260万至1万年前)冰河时期冰盖往南迁徙,并散布到北半球的广阔区域。然而,很多年来费尽功夫,科学家也没能在北极圈附近找到可信的化石证据。即便如此,很多人依旧认为,冰期动物是从北往南迁徙——他们觉得,不是没有化石证据,而是没有找到。

2007年,中科院古脊椎所的科学家们在西藏札达盆地发现了西藏披毛犀化石后灵光一闪:这会不会是披毛犀的祖先?虽然这种设想与传统观点背道而驰,但他们并没有被主流理念所局限,而是大胆假想:冰期动物可能在青藏高原受到了耐寒的训练,随着冰期到来,它们走出高原,向北扩散。后来,经过深入研究,这一设想最终被事实验证,并逐渐得到学界认可。

看似偶然的“走出西藏”假说,对科学研究的启发之一,就是要勇于质疑。科学无禁区,许多停滞不前是由于画地为牢、迷信权威,如能突破成见、迈出一步,可能就会海阔天空。试想,如果中科院古脊椎所科学家囿于传统学说,就没有接下来的尝试。回顾科学史,这样的例子也不胜枚举。

当然,大胆假设之后还要认真求证。找到化石距离证明它是披毛犀的祖先还有很长的距离。科学家测定化石年代,分析鼻中隔构造,研究牙齿等信息,并结合古生物、地址等一系列成果,潜心钻研4年之后,才发布研究结论。由此可见,严谨的论证是新假说在科学界获得认可的基础。面对自然、仰望星空,我们或许不乏奇思妙想,可要成为令人信服的学说或发现,还需要借助一套缜密系统的科学推论。我们鼓励天马行空的浪漫畅想,也期待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此外,中科院古脊椎所科学家的一系列重大发现,也得益于科研管理部门的持续性支持。科学家在研究立项上有了一定的自主权,才能得以按照设想潜心研究。科学研究,尤其是基础类的研究工作,有时候需要瞬间爆发的灵感,其研究方式和路径都有不确定的特点,不能一概论之。好的研究、发现往往不是计划出来的,要允许科学家大胆想象,才可能有创新突破。过死、过严的科研管理方式,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科学探索的自主性,消解科学家的积极性,进而催生没有太大价值的“短平快”研究。想要期待好的科学成果,就必须尊重科学研究的规律。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