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安芷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6/7/20 8:48:01
选择字号:
为何导师不敢说“不”

 

■安芷

最近,科学网博主王云才一篇名为《事故责任人》的博文被广泛转载。博文中提到本科生“小明”毕业论文严重抄袭,答辩委员会的教授们考虑到学校“在本科生毕业答辩的环节上还从来没有卡过学生”,因而在是否要“卡”小明的问题上出现分歧。

这篇博文能在科研圈引起较大反响,一来得益于博主行文风趣,二来恐怕是因为寓言式的小故事戳中了不少教授的痛点——不敢对学生说“不”。

众所周知,当下不少学校以“好毕业”吸引生源,“宽出”已成为大多数学生及其家长的既定心理预期。与此同时,就业率成为衡量大学教育质量的一大指标。这座压在大学头顶的大山,让导师不敢在学生的论文答辩上写上“不合格”这三个字。而那些敢于对学生说“不”的导师,往往会遭到道德绑架,被贴上“不通情达理”“没有人情味”甚至“有碍学校发展”等标签。

在笔者看来,这种怪现象的出现,源于我国大学定位存在偏差。

1999年我国大学扩招之前,本科教育是“严进宽出”型的精英化教育,大学毕业生是社会急需的宝贵人才资源。然而,随着大学扩招,进入大学的门槛降低,而走出大学的门槛没有提高。于是,不少大学开始“宽进宽出”。为了给学生留下充足的社会实践和找工作时间,甚至有人呼吁本科教育应当取消毕业论文答辩。

在此过程中,大学教育早已与职业教育混为一谈。正因为如此,大学才将目光集中于就业率,并出现导师不能不让学生毕业的滑稽情况。

理论上,职业教育是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个人就业的要求,对受过一定教育的人进行职业素养特别是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为其提供从事某种职业必需实践经验,使其迅速适应职业岗位需要的一种教育。而大学教育应当更侧重于对大学问和真理的探索。

但是,现实中,不少学生读大学只是为了获得求职通行证。而大学教授所做的学术、科研,由于不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职业教育,被认为是“脱离实际”。这也正是古生物学、哲学等学科每年都成为招生冷门的原因。

因此,笔者认为,要解决导师不敢说“不”的问题,首先应当端正大学教育的定位和目的。一是要对大学和职业教育进行明确划分,并制定不同的考核标准,将就业率作为衡量职业教育而非大学教育质量的指标;二是要支持发展职业教育,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三是要对大学教育实行“宽进严出”甚至“严进严出”,让“大学”学生能真正面向“大学问”。

大学教育或职业教育都不是义务教育,学生完全可根据兴趣、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只有让大学教育与职业教育形成两条对等的教育渠道,才能扭转当前畸形的大学教育和师生关系,从而在夯实我国科学事业及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的人才基础的同时,为各行业领域提供优质的专业型人才。

《中国科学报》 (2016-07-20 第4版 综合)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