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桂楷东 来源:中国科技网 发布时间:2016/6/6 12:57:34
选择字号:
潘建伟:专用量子计算机有望十年内面世

 

 
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接受专访 李治 摄
 
潘建伟:专用量子计算机有望十年内面世测算能力惊人
 
——专访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
 
国家“十二五”科技创新成就展官网北京报道(记者桂楷东)今年7月,我国将发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并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构建一个天地一体化的量子保密通信与科学实验体系。世界上第一封绝对不会被截、被破、被复制的密信将要诞生。6月3日刚刚当选中国科协副主席的量子卫星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就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机等相关前沿科技接受了本网记者的独家专访。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密信将不再是神话
 
其原理不可被窃听、破解和复制
 
“传统的通信加密和传输安全,都是依赖于复杂的算法。”潘建伟介绍,传统的加密手段,都是依赖所谓的计算复杂度。但是随着计算能力的增加,在某种程度上肯定是会被破解的。而量子通信利用基于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利用微光世界的最小单元,在原理上将实现不会被破解的奇迹。
 
在接受采访时,潘建伟形象地向记者比喻,量子通信的基本特征就是利用微光世界的最小单元,比如15w灯泡,每秒都会发射一些能量,如果用放大镜来看它是由小颗粒组成,大概每秒钟可以释放百亿个小颗粒,如果在量子通信中将这种小颗粒用来做信号,就不能被分割成半个的小颗粒,就像水分子一样,不能分成1/2个水分子。
 
“如果有人在偷听,要么就是把光子拿走了,要么就是有人在拍照复制,不管怎样都会对状态产生影响。”潘院士介绍,与传统计算相比即便是再高级的保密通信,只要是通过当前的电话线、无线电、光纤等通信设施,都会面临被破译和窃听的可能。在计算能力凶猛的量子计算机面前,传统传输的密件,就像在裸奔一样。
 
量子通信正向广域网推进
 
“京沪干线”预计今年下半年交付
 
据新华社此前的解读,7月,我国将发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而科学实验的目标,就是最终打造一张天地一体化的量子通信网。
 
潘建伟告诉记者,十二五期间,他们在国家的支持下做了很多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比较好的进展。目前已经初步在城域网上有一些很好的运用,将来慢慢地做到向广域网推进。
 
据了解,在卫星成功进行多项实验后,天地一体化量子科学实验系统将投入正式运行。而预计今年下半年交付的“京沪干线”大尺度光纤量子通信骨干网工程,就是广域光纤量子通信网络实际运用。
 
这一工程将构建千公里级高可信、可扩展、军民融合的广域光纤量子通信网络,建成大尺度量子通信技术验证、应用研究和应用示范平台。结合量子卫星和京沪干线,将初步构建我国天地一体化的广域量子通信体系。
 
据了解,我国还将陆续发射多颗量子卫星,力争在2030年前后率先建成全球化的广域量子保密通信网络。这张网络是由一连串环绕全球、相互纠缠的粒子组成的。这样的网络,能让人们安全地共享密钥,并且可以确凿无疑地发现窃听企图。
 
主动控制微观世界
 
专用量子计算机有望在10年内面世
 
有观点认为量子计算将在30年内带来像欧洲工业革命一样的巨变,对此潘建伟表示,目前,欧洲、美国的同事都认为,第二次量子革命即将到来,除了通信可以比较好的改善信息安全和互联网安全外,量子计算也受到普遍的关注,尤其是随着大数据的到来,大家对于计算能力的提高需求越来越多。
 
“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都是属于量子调控技术范围”潘建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技术的发展,他们实现了对单个离子抓住,控制并相互作用,主动控制微观世界的能力正在慢慢增强。
 
“目前,全世界计算机的计算能力都非常弱。”潘建伟预测,不到十年左右的时间,他们就能够造出一种专用的量子计算机或者叫做量子模拟机,在某些计算能力上要比目前最快的传统计算机快百亿倍甚至更多。
 
“我们希望能够把国内优势力量聚合到一起开展这一项工作。”潘建伟也表示,通用量子计算需要更长的时间,也许是30年甚至50年,他觉得这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不过也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领域。比如:计算最小的部件、超导的芯片、微纳加工、电子学,集成、软件、算法等等。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