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温才妃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5/7/2 8:51:16
选择字号:
高考录取:谁来做下一个推手

 

通过专业评价,而不是通过强调加分来保证人才选拔的多样性,是未来高考录取制度改革的一个方向。如今最大的问题在于行政权力对专业评价抓得太紧。继续维持这种状况,对管理者来说比较容易,但对学生、高校的伤害最大。

■本报记者 温才妃

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最近填报高考志愿的这一周,考生、家长对这句话的“真谛”有了前所未有的体会。

“班里有1/3的同学有加分,有的人还因此上升了一个录取批次。”尽管同学的加分,对已是河北省曹妃甸区高考“状元”的程旭没有影响,但他坦言“仍然会有一丝醋意”。毕竟在同一课堂学习,人有我无的滋味不好受。

但是,获得加分的考生也不要高兴得太早了。因为一些加分还附带着使用条件,比如,程旭的同班同学大部分获得的是“农村独生子女加分,10分”,加分只适用于省内高校招生。

实际上,越来越多的高校对高考加分的态度发生了变化。据有关媒体统计,仅27%的重点高校完全承认高考加分,51%的重点高校仅在投档阶段承认高考加分,21%的重点高校对待加分态度不明。

自主权止于专业录取

相对于10年前的加分“神话”——部分省份华侨子女、教师世家出身的毕业生高考录取加50分,一个高考加分“瘦身”的时代已然来临。

2010年,教育部等五部委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在该《意见》的指导下,各省市纷纷出台政策削减加分项目。今年年初,教育部削减了包括体育特长生、奥林匹克竞赛在内的五大类加分,号称史上最大幅度的加分项目缩减。

河北省今年取消了4项全国性加分、2项地方性加分,共44415名考生获得了加分资格,其高考加分人数占比位于全国第五。相对于今年位列全国第六的40.48万考生数,河北的加分人数和占比并不是不可接受的数字。

“老师们跟我们说过今年加分政策发生了很大变化。”程旭对此早就心中有数。然而,翻开考生们志愿填报指南,似乎表面上又是波澜不惊。绝大多数的学校明确写着承认教育部或省(市、自治区)招生主管部门制定的加分或降分投档规定,只有个别高校完全没有相关说明。

部分未说明的高校引起了程旭的好奇,“是否未言明的高校在加分政策上更加严苛?”联想到去年媒体爆出清华不承认四川二级运动员加分,高校对高考加分说“不”的权力似乎也不容小觑。

北京某“211工程”高校的招生办教师李庆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加分政策由教育部和各省级招生主管部门制定、执行,具体投档工作也是由省级招生主管部门在操办,只有通过高校投档线的考生才能进入高校专业录取阶段。换句话说,进哪所院校是省招办的决定,被哪个专业录取,学校拥有一定的自主权。

“我们学校唯一有权决定的是,考生投档之后,在专业录取上参考的是实考分还是投档分。”李庆说。

而呈现在程旭手里的志愿填报指南中,其对应的是,专业录取中承认教育部的加分,还是省级加分。未言明者,则有多种可能。“其中一种可能性是,在专业录取中不承认任何加分。”李庆说。

有人为高校认定加分自主权“抬头” 叫好。而事实上,这项自主权高校从未失去,也从未变大。

更合理的“公平”有多远

去年底,教育部宣布全面取消体育、艺术类高考加分,在很多人看来,大面积取消加分是维护高考公平的一大步。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别敦荣表示,过去高校对待加分政策“全盘接受”,现在部分高校严肃认真对待加分,这其实是保证高考公平的基本态度。

在公平优先的同时,高校还兼顾了效率。这不可不谓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公平”。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普通高校加10分与重点高校加10分的价值不同,从保证生源质量上来说,重点高校对加分认定要求严格有一定道理。

“就专业录取本身而言,它并不区分你是哪个地区的考生,而是区分你的成绩到了哪个层次。按高校的理解,裸分更能反映考生的真实水平,因此也成为很多高校的选择。”李庆说。

站在考生利益的角度,程旭也希望取消加分以及加分认可,“毕竟同在一个教室学习,凭实力取得的分数才是真本事”。

然而,回过头来看,取消加分、行使加分认可权就可以走向真正的公平了吗?事实上,放在整个追求公平的进程中,它只不过是在向“公平”迈出了一小步。

储朝晖指出,关键要看分数是否专业,把分数简单相加在一起,按考分高低录取,本身就是不专业的做法,又何谈公平呢?“我们长期遇到的公平,不是考试分数的不公平,而是分数内涵的不公平。”

例如,农村生源考分和城市生源考分同样的算法。不考虑学生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取得分数,简单地以成绩高低判断智力高下,本身就是一种既不专业,又无法保证公平的做法。

加分权该掌握在谁手中

讨论了取消加分与行使加分认可权,我们不得不回到最核心的问题上——什么才是合理的加分?谁该掌握加分权?

在众多的加分项目中,有两类加分在很多人眼里是“无可厚非”的。那就是针对弱势群体的加分,如少数民族、边远地区、贫困地区等考生加分;家庭直系亲属对国家作出重大贡献的加分,如烈士、因公受伤导致家庭发生重大变故的子女等。

然而,深究起来却能发现诸多问题。储朝晖指出,少数民族考生如果不在民族聚居区就读,而是小学、中学都和汉族人一样接受教育,有享受加分的必要吗?按照如今边远地区、贫困地区的加分政策,获得加分的是少数个体;能否按照等效值法,用一个比值换算考分,让该区域所有的考生都能受益?这些都有待于政府进一步规范。

而在别敦荣看来,除了上述两大类加分由政府把握,其他的加分应该是高校根据教育发展的需要,给予某些有特长的学生一定的加分。比如,如果招有运动特长的学生,应该交给高校去考核,而不是地方认定。“地方性加分应该严格控制,地方政府实际上没必要去组织加分,否则容易带来大规模加分,使得加分改变性质。”

曾有媒体统计,2010年前全国各省(区、市)有近200种加分,而教育部加分仅有14种。地方性加分成为加分乱象的“重灾区”。

李庆对此持不同的看法。在他看来,一些地方性加分政策并不能“一棍子打死”,如贫困地区加分区分对待、突发重大天灾影响考试进程,国家采取“一刀切”政策很难做到相对公平,高校离属地太远又不了解具体情况,反而不如当地政府处理得灵活到位。

他坦言,现阶段高校并不太感兴趣加分自主权,因为让高校来定哪类学生该加分、哪个地区该加分并不易实现。“真正把这个权利交给高校,高校可能不知道该怎么做。我不希望高校在短期内行使这项权利,但是希望这项权利能够给高校保留下去。等到高校有招生自主权的时候,这项权利的作用将会被发挥到极致。”

专家观点

如何保证人才选拔的多样性

有网友提出这样的疑问,大幅度削减加分后,用什么来保证人才选拔的多样性?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建议,通过专业评价,而不是通过强调加分来保证人才选拔的多样性,是未来高考录取制度改革的一个方向。

他指出,如今最大的问题在于行政权力对专业评价抓得太紧。今年出现的发错试卷、英语考试听力效果不佳的高考事故,以及长期存在的高考试卷由大量大学生判卷等情况,都在质疑我国的高考测评是一个落后的评价机制。“继续维持这种状况,对管理者来说比较容易,但对学生、高校的伤害最大。”

何谓专业评价?在储朝晖看来,至少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与测试相关的各环节都需要专业人员参与,而不是像如今让没有资质的人员也参与进来;保证评价过程的专业化,因为作弊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于过程不专业、有空子可钻造成的;保证评价主体是专业人员,而不是行政主体,如今所呈现的是政府在考试、招生,而不是高校在考试、招生;实行评价标准的多元化,依据学生的优势潜力,对他进行能力表现的评价,整体发展趋势、优势潜能方向的确定。

“专业评价采取的不是淘汰制的思维,它不是抓住学生短处不放,也不是长短的简单相加,而是有针对性地培养每一个学生的潜能,这样学生在日后的发展中才会获得更大的自信。”储朝晖说。

《中国科学报》 (2015-07-02 第5版 大学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