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惠钰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5/1/20 8:38:41
选择字号: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刘文军研究员:埃博拉病毒疫苗研制迫在眉睫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本报记者 李惠钰

据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全球感染埃博拉的病例已超过2.1万,其中8429人死亡。近日,世界卫生组织表示,将在本月内开始对两种可能安全、有效的抗埃博拉病毒疫苗进行最终试验,这预示着这些疫苗有效与否答案即将揭晓。

埃博拉出血热是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一种高传染性、高致死率的烈性疾病。由于该疾病的潜伏期为2~21天,在未出现症状之前,随着被感染人员的流动,疫情会逐渐被带到其他国家。目前出现感染病例的国家已由最初的几内亚、利比里亚和塞拉利昂扩散到尼日利亚、塞内加尔、美国、西班牙和马里。

“传统的隔离、检疫措施无法完全有效抑制疫情,埃博拉蔓延速度激增,有可能成为全球威胁性疾病。”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刘文军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由于埃博拉受地域局限且研发疫苗缺少经济价值,以前一直未引起疫苗研发企业的重视。目前全球还没有正式获批的疫苗和治疗性药物,因此此次埃博拉疫情的防控是全球公共卫生机构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

全球聚焦疫苗研发

疫苗的接种是传染病常规的防控手段,刘文军表示,虽然目前仍没有上市的埃博拉病毒疫苗,但全球多个实验室都已在前期研究中取得了较好的进展,尤其在非人灵长类动物上可以获得快速、有效的保护,为此次埃博拉防控奠定了基础。

据他介绍,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们正在采用多种途径研发埃博拉病毒疫苗,其中包括灭活疫苗、反向遗传改造的复制缺陷型疫苗、病毒样颗粒疫苗、牛痘病毒载体疫苗、狂犬病毒载体疫苗、委内瑞拉马脑炎病毒载体疫苗、DNA 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等。

“DNA疫苗和人5型腺病毒载体疫苗已完成了Ⅰ期临床试验,并证明了其安全性,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还需要完善。”刘文军告诉记者,目前进展较好的为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与葛兰素史克公司共同研发的基于复制缺陷型黑猩猩3型腺病毒载体的埃博拉疫苗“cAd3-EBOV”和加拿大公共卫生局国家微生物实验室研发的基于减毒水疱性口炎病毒载体的埃博拉疫苗“rVSVΔG-EBOVGP”,这两个候选疫苗已通过快速通道进行Ⅰ期临床试验,试验证明“cAd3-EBOV”具有很好的安全性及免疫原性。

“下一步要在西非等国进行Ⅱ期和Ⅲ期临床试验,一旦证明疫苗能够实现有效的保护力,将加快用于西非的疫情防控。”刘文军说。

对于此次暴发的埃博拉疫情,各国政府高度重视。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协助多个公司开展埃博拉疫苗的研发,包括强生公司的荷兰子公司Crucell公司以及丹麦生物技术企业巴伐利亚北欧公司,同时对美国国防部下属的生物医药高级研发部和美国生物技术公司Profectus进行资助,以帮助他们进行相关研究。

不仅如此,世界几大制药巨头也纷纷加入了埃博拉疫苗的研发和生产,葛兰素史克公司获得了“cAd3-EBOV”的授权,默克公司获得了“rVSVΔG-EBOV-GP”的授权,巴伐利亚北欧公司也已将研发的埃博拉疫苗“MVA-BN filo/AdVac”授权给了强生公司。刘文军称,他们的加入将加快疫苗的研发生产进程。

挑战犹存

目前已有多个埃博拉病毒疫苗研制方案证明可对非人灵长类动物实现有效保护,包括腺病毒载体疫苗、VSV 载体疫苗、HPIV3 载体疫苗、狂犬病毒载体疫苗、VEEV 载体疫苗和VLPs 疫苗,其中腺病毒载体疫苗和VSV 载体疫苗最有希望尽快用于本次埃博拉疫情的防控。

刘文军称,随着西非Ⅱ期临床试验的开展,埃博拉病毒疫苗在人体上能否真正起到保护作用的答案将很快被揭晓。另外,随着我国生物安全四级实验室的投入使用,我国的埃博拉疫苗研发将进入一个新的里程碑。

不过,刘文军告诉记者,由于我国与非洲的经贸往来较多,而且埃博拉出血热存在较长的潜伏期和治愈后依然带毒的特点,因此我国对埃博拉疫情的防控形势仍非常严峻,研制行之有效的疫苗和药物也显得迫在眉睫。

刘文军认为,我国的研究人员除了关注研发相对较成熟的腺病毒载体和VSV 载体埃博拉疫苗外,还应开展具有自主创新的新型高效疫苗和治疗性抗体的研究,以提升我国埃博拉防控的自主创新和科技技术战略储备能力。

前期研究显示,目前暴发的埃博拉疫情病毒基因组与以往的扎伊尔型埃博拉病毒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而且报道称该病毒变异迅速,短短几个月就出现了多个分支,新的埃博拉病毒变异株有可能对疫苗株产生免疫逃逸,这使得埃博拉病毒疫苗的研究更具挑战。

“随着病毒变异株多个氨基酸位点的改变,目前研究的检测技术是否能够囊括差异,研制的疫苗、抗体能否抵挡快速变异,是我们重点关注且亟待解决的问题。”刘文军表示,聚焦毒株变异,及时更新流行病学资源,研发安全、高效、可控、稳定的疫苗和抗病毒药物,是国内研究人员需要全力开展的后续工作。


 

图为埃博拉病毒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国内进行重要部署

为满足我国对埃博拉的防控需求,国内对埃博拉病毒的检测、疫苗和治疗性药物的研发也进行了重要部署。

刘文军介绍,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研究员蒋澄宇带领的实验室进行了埃博拉病毒DNA疫苗的研究。他们将扎伊尔型埃博拉病毒的GP蛋白基因优化后构建了Peak13CD5LGP质粒,3次免疫小鼠后可诱导针对GP蛋白的特异性抗体。

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夏咸柱的实验室人员还进行了埃博拉病毒VSV载体疫苗的研究。他们制备的疫苗在小鼠上显示出很好的安全性,而且诱导小鼠产生的特异抗体可以阻断假病毒的感染。

云南沃森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研究人员则利用pcDNA3.1载体制备了表达埃博拉病毒GP蛋白的DNA疫苗,免疫小鼠后产生的抗体可以阻断埃博拉假病毒进入细胞。

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的步志高实验室则进行了埃博拉病毒新城疫载体疫苗的研究。他们利用新城疫LaSota株制备的重组载体疫苗表达了埃博拉病毒GP蛋白,并在小鼠和家禽上评估了其安全性。研究发现,引入的埃博拉病毒GP蛋白改变了新城疫病毒进入细胞的通路,提示了病毒载体功能的改变所引发的潜在生物风险。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的石正丽实验室制备了埃博拉病毒VLPs,为该方向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军事医学科学院的另一位研究员陈薇,其实验室针对埃博拉病毒腺病毒载体疫苗,分别制备了扎伊尔型和苏丹型埃博拉病毒腺病毒载体疫苗,疫苗可诱导小鼠产生有效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反应,而且免疫后小鼠血清的抗体在近一年的时间内可稳定维持。将苏丹型和扎伊尔型埃博拉重组腺病毒混合后进行免疫,两者不存在相互干扰作用。他们研发的疫苗已于本月进入了临床试验阶段。

《中国科学报》 (2015-01-20 第7版 生物)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