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辛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3-7-30 8:36:09
选择字号:
蛟龙号搭载首位科学家周怀阳:深潜收获远大预期
 
■本报记者 黄辛
 
“第一次乘坐中国人自己研制的‘蛟龙’号深潜,现在想来还是很兴奋、开心。”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周怀阳是“蛟龙”号搭载的首位科学家。近日,他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专访时,谈起了搭乘我国自主研发的深潜器——“蛟龙”号开展实地科研的感受。
 
在此次“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次中,共开展了10次载人下潜,其中冷泉区6个潜次、海山区4个潜次。周怀阳先后下潜了3次。
 
“深海世界奇妙难测,新生物、新资源大可作为。”周怀阳饶有兴趣地向记者介绍起采集到的样本图片。比如玻璃海绵,素有“火山雪莲”之称,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火山雪莲”只有在海底盛放才是最美的,当科学家们把它打捞上来后,它就脱水蔫了。
 
“其实海参也是一样的。我们在海底看到很多海参的颜色都很鲜艳,有的是红色的,但在捕捞过程中海参出于自我保护先吐出内脏,甚至会分泌一种酶,溶化身体。所以,到最后出海的时候,海参的颜色就变成深色的了。”周怀阳说。
 
他表示,之前国内有一些常规调查的录像,但镜头非常模糊,水深也不深。现在中国有了自己的深潜器,终于可以拍出清晰的南海海底画面。而下潜之后,才发现收获远远大于预期。
 
“黑暗食物链的基础在于甲烷。我们知道,这个种群中稍大的生物,例如贻贝,多数都和细菌共生。这些生物在这种极端环境下生存,在广大的海底出现,就好像是沙漠里的绿洲一般稀奇。”周怀阳告诉记者,这次发现的一些生物,有可能是新品种,对人类来说是新的发现。其中一部分特殊基因,研究后说不定对人类健康有益。
 
周怀阳指着照片上一个类似巨大海参的动物说:“我们的生物学家刚开始认为它是一种海参,后来仔细看了下,觉得应该是一种多毛类环形动物,可能是一种新的物种。”
 
在周怀阳看来,这些都是珍贵的研究资料,“在海底活生生的物种和后来展示的样本,模样上可能差距很大,科学家若没有实地去看一看,有时候还真对应不起来”。
 
不过,这些在冷潜区采集到的“海鲜”都不能食用,因为有的富含甲烷和硫化氢,食品安全不达标。目前,“蛟龙”号打捞的所有生物样本都完好地保存在冰柜中。
 
周怀阳认为,科学工作者对南海海底的了解还远远不够,甚至还不如对火星表面的理解,原因就在于隔着厚厚的海水。例如,以往最精确的海船测海底地形误差精度为水深的0.5%~1%左右。这意味着在3000米水深的海底,即使有座30层的高楼,科学家在船测海底地形图上也是看不清楚的。
 
这次借助“蛟龙”号深潜器,科学家们勘探了两个地点:一个是现在被命名为“蛟龙海山”的海山,一个是南海活动冷泉区。
 
周怀阳介绍说,海山很陡,其中一侧的峭壁约有两三百米高,“蛟龙”号沿着这个峭壁攀爬。同时,它还可以悬停采样,这在深海探测技术方面是领先的。在海山表面覆盖着沉积物,沉积物表面有估计年龄达上千万年的锰结核,还有各种海绵、珊瑚,是研究生物多样性的“富矿”。“同时,通过研究海山还有助于判断南海扩张的实际年龄,了解南海自身演化。”
 
《中国科学报》 (2013-07-30 第4版 综合)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