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届国际环境遥感大会4月22日在北京开幕。本届会议主题为“对地观测与全球环境变化”。来自5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遥感及相关领域专家学者1000余人参加大会。
国际环境遥感大会是一个旨在推动国际环境遥感技术发展与应用的国际系列会议。这是该系列会议发起50年来首次在中国举办大会。
全国政协副主席王钦敏出席大会开幕式。中国科学院院长、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长白春礼院士在大会开幕式上讲话。
白春礼说,当今遥感技术已成为观测地球的重要手段,步入综合、协调和持续的全球综合地球观测与空间信息服务快速发展时期,展现出勃勃生机和创新活力。蓬勃发展的遥感技术在促进人类进步、解决人类发展中碰到的环境、资源问题等方面将发挥积极作用。中国政府十分重视遥感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经过30多年的建设,已逐步形成了气象卫星、海洋卫星、资源卫星、环境与减灾卫星等遥感卫星系列,建立了快速、灵活、机动性强的航空遥感系统。他表示,国际环境遥感大会首次在中国召开,是国际遥感界的大事,也是中国遥感界的盛事。
大会为期5天,与会专家学者将就气候变化与大气,农业、粮食危机与减少贫困和饥饿,森林、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减灾与应急管理,能源与地质资源等多项议题展开讨论与交流。
本届会议由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主办。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