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冯丽妃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2-20 8:50:35
选择字号:
2012,黄石火山爆发“来了”又走?

黄石公园火山口图片来源:《每日邮报》
 
■本报见习记者 冯丽妃
 
“这是美国的末日,这是人类的最后时刻!”面对黄石公园超级火山的爆发,一个叫查理的美国人在电影《2012》中疯狂喊道。
 
《2012》从美国黄石公园火山爆发开始,演绎了一场毁灭全球的浩劫。最近,国内外媒体也紧随其后,导演了一场媒体界的“2012”。
 
英国《每日邮报》最先“挂帅开导”。该报称这座世界上最大的火山将继60多万年前的爆发之后再次大规模爆发,火山熔岩将吞没整个北美2/3的面积。此后,国内外多家媒体纷纷转载。
 
作为社会的瞭望哨,媒体在社会事件中往往起到“望风”的作用。但在这次事件中,媒体吹来的是“真风”,还是“假风”呢?
 
对此,《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了国内外的相关专家。
 
未知“扳机”何时“扣响”
 
据《每日邮报》称,怀俄明州黄石国家公园地下的超级火山自2004年以来以创纪录的速度上升,过去1年,火山口所处地表以每年3英寸(约7.62厘米)的速度向上隆起,创下1923年有历史纪录以来的最高速度。该火山一旦爆发,北美千万人将流离失所。
 
对此,美国丹尼森大学火山学与岩石学专家埃里克·克莱默蒂博士解释说:“火山隆起是任何火山系统内都可能发生的常规范围内的火山活动,世界上其他的破火山口,譬如意大利的堪培·弗莱格里火山的一个破火山口同样呈现出时起时伏的常规活动。”
 
不仅如此,黄石火山虽然确实曾以创纪录的最高速度隆起,但具体隆起时间和速度与《每日邮报》的报道并不相同。
 
犹他大学地球物理学教授鲍勃·史密斯提供的地质测量结果显示,从2004年开始,黄石公园破火山口每年以7厘米的速度迅速上升,此后,从2006年开始隆起速度有所减缓,到2009年,东北部与西南部隆起速度分别降至每年2厘米与0.5厘米。
 
资料显示,该火山口之所以隆起是因为熔岩库上方的一个地坎在不断扩大。然而,从2006年开始,地坎的扩张速度减缓了60%。同时,2008年与2009年,该区域的两次地震使熔岩库压力得到两次瞬间释放,使火山口隆起速度有所减缓。
 
火山喷发需要足量的喷发熔岩,只有当岩浆库难以支撑熔岩压力时,岩浆才会喷出地表释压。
 
“目前,黄石火山熔岩距地表有10公里,我们尚不能预测火山何时会喷发。很多岩浆距离地表10公里甚至更浅的火山也没有引起关注。”克莱默蒂表示。
 
科学家只能根据火山口起伏、地震、天然气释放程度、温泉温度等数据,帮助人们理解火山爆发的可能性,很难说哪些因素是引发火山爆发的必要条件。因此,“没有人确定这个‘扳机’何时会‘扣响’”。
 
爆发周期不是“发火”依据
 
数百万年前,北美板块向西南方向漂移时跨过地幔深处200~400公里处一个不流动的地幔“热点”,形成现在的黄石“地热区”。
 
历史上,黄石火山曾经历过三次大规模的喷发活动,大约分别在220万年前、130万年前以及64万年前。
 
“现今黄石国家公园的地形正是当时地壳下的‘热点’在64万年前活动结果的反映。”犹他大学地质与地球物理学教授、电磁建模和反演联盟主任迈克尔·达诺夫说。
 
据了解,64万年前的爆发所喷出的火山物质达到1000立方千米,形成现在70公里长,50公里宽的破火山口。然而,这并不是规模最大的一次爆发。
 
在三次爆发中,220万年前的喷发规模最大,喷射出2450立方千米的火山熔岩,喷发物相当于北美五大湖总水量的1/9。
 
这次爆发在世界火山爆发史上居于第三位,仅次于 2800万年前美国科罗拉多的拉·加里塔火山爆发,以及74000年前印尼的托巴火山爆发,两次爆发分别喷射出5000立方千米与2800立方千米的火山熔岩。
 
130万年前的喷发规模稍小,但喷发物质依然达到280立方千米。因此,专家认为一旦黄石火山再度大规模爆发,北美多半地区将会受其影响。
 
“因为受到火山灰的严重影响,那时的生活状况与现在将会有很大不同,可能要花费几十年甚至是上百年的时间才能使农作物恢复生长。但即便如此,北美洲也不至于完全‘不宜居住’。如果大规模的灾难真的来临,人们也会想办法渡过劫难。”克莱默蒂表示。
 
他认为,火山爆发的时间间隔并不像闹钟的间隔一样准确,不能作为判断这次火山爆发的数字依据。并非上一次大规模喷发至今,正好与前三次大规模喷发的时间间隔相近,就意味着现在即将再次喷发。
 
事实上,在人们通常所说的三次大规模喷发期间,黄石火山也经历了很多次小规模的喷发,所以不能说黄石火山仅仅爆发了3次。
 
“现在和离现在不远的将来,黄石火山没有大爆发的可能性,还没有迹象表明火山不久会爆发,下一次爆发可能会是数千年以后的事情。”
 
媒体尚需慎重
 
“通常,人们总喜欢以讹传讹。现在的黄石火山在我看来非常安静,同时每天也在不断发生着安全范围内的地震和其他地质活动。”鲍勃·史密斯,这位终生研究黄石火山的地质学家对《中国科学报》说。
 
对此,中国全国新闻学研究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郑保卫认为,媒体和记者是社会的瞭望者,是公众的耳目喉舌。近期,媒体的炒作却造成了社会恐慌,产生了恶劣影响。
 
“这次事件让我想起了上世纪80年代末中国媒体关于‘小行星可能撞击地球,并可能给地球和人类造成毁灭性灾难’的报道。当时的报道就引发了全国性的民众恐慌,这方面的教训我们一定要记取。”
 
他认为,新闻工作者的科学意识、科学知识和科学素养的缺乏是导致此类报道频频出现的重要原因。一些新闻工作者将未经核实、缺乏科学依据的消息不负责任地刊播出来,并大肆炒作,致使此类报道难以绝迹。
 
“科学类新闻报道,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讲科学。科学的内涵应当是求真、求实,准确、全面地反映所报道的事物和现象。科学报道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记者在报道前应对涉及相关领域的事物、现象以及事件作深入调查,掌握权威资料和事实信息。”郑保卫说。
 
《中国科学报》 (2012-02-20 A2 国际)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