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大庆 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12-12-26 11:05:20
选择字号:
中国工程科技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发布
 
2.第二阶段(2021—2030年)
 
第二阶段是我国新型发展方式的全面发展和确立期。作为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的第三步,以“跨越”为特征,工程科技的主要任务是“局部领先、整体提高、支撑和谐、持续发展”。
 
第三步(2021—2030年)“跨越”:局部领先、整体提高、支撑和谐、持续发展
 
◆先进能源和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生态与环境保护技术、流程工业集成优化技术、生态工业与社会间循环经济技术、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等加速跃升并在更广的范围推广,全面构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体系,着重开展区域环境综合修复,全面促进绿色发展。
 
◆重点促进新材料技术、高端装备、信息技术的新跨越、产业化发展和深度应用,全面突破轻工纺织领域生物质资源的高效清洁、功能性和高值化利用技术,推动产业结构向更高级、更合理的方向发展。
 
◆进一步完善空间基础设施,实现深空探测和载人探月突破,推进深远海资源勘查,使其开发利用技术逐步走向工程化、产业化。
 
◆加大工程科技对民生领域以及现代服务业的支撑力度,大幅提升现代农业、医药、环保等领域生物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的产业化创新水平,全面推进高产高效绿色农业工程和农产品保障科技体系,推进慢病防控和预测医学、预防医学、个性化医学、参与医学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形成健康产业,推广城乡宜居工程,完善公共安全技术保障体系,促进人民生活向更舒适、更健康、更安全的方向发展。
 
◆构建完善的工程科技自主创新体系,全面支撑产业结构升级和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三)重大工程和重大工程科技专项建议
 
建议在2011年—2030年间实施23个重大工程和30个重大工程科技专项。
 
23个重大工程是:煤炭的清洁高效可持续开发利用工程,节能工程,快堆核能系统工程,固体矿产资源—经济—环境相协调的探测与开发工程,流程工业绿色制造及循环经济生态链构建,重点流域与区域污染防控工程,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程,生物碳汇扩增工程,新一代信息网络工程,国家防灾减灾与应急信息系统工程,能源及信息产业用关键材料系统,先进设计与智能装备创新工程,新能源汽车大规模产业化工程,250座级宽体飞机,航空发动机工程, 载人探月与深空探测,生物种业工程,食物安全保障工程,慢病防控工程,清洁能源、低能耗农村建设示范工程,综合交通系统工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工程,海洋立体监测和信息服务系统。
 
30个重大科技工程专项是:可再生能源产业化,智能电网,非常规天然气开发和高效利用,500—2000米深部矿床勘查,远程遥控及自动化采矿示范工程,全球环境问题应对,环境监测预警与风险评价技术体系,环保产业技术支撑体系,流程工业减排、回收和利用CO2技术及减排评价的方法学研究,仪器仪表,认知计算,大数据技术与软件专项,信息化农业工程关键技术与系统集成,数字卫生,稀土功能材料及生物医用材料工程化技术,纳米、超导材料及资源与环境友好材料工程化技术,高端及微纳制造技术,汽车自主创新,轨道交通装备,绿色船舶技术,多功能多模式卫星系统以及应用研究专项,纺织产业创新发展关键技术,重大植物病虫害和动物疾病防控关键技术,再生医学,城乡建筑低碳节能,西部强震区高坝大库抗震安全,深海资源勘探开发与利用,海水资源开发与利用,智能城市。
 
六、政策措施建议
 
综合分析我国工程科技发展中的科技基础、体制机制和外部环境等因素,结合我国国情,提出我国工程科技发展的四点政策措施建议。
 
(一)在国务院领导下,搞好工程科技发展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加强中长期战略研究
 
在国务院领导下,引领工程科技发展。以支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核心,加强工程科技的顶层设计、统筹规划;积极发挥思想库的作用,完善国家重大工程科技问题的决策咨询机制,联合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和产业部门,设立中长期重大战略性研究计划,强化工程科技战略研究;国家通过实施重大工程和重大工程科技专项实现重点突破,从而推动经济、社会、科技发展水平的提高。
 
(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促进产学研用有机结合和跨领域的协同创新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加强企业的创新主体意识,推动产学研政协同创新,促进“开放式创新”,全面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国家科技计划应更多地反映企业的重大科技需求;建立机制,加大政府工程科技创新投入,注意积极扶持一些处于创新关键期、即将有重大突破的民营企业。鼓励企业开展科研、设计、生产技术、产品应用技术一条龙攻关,促进技术成果快速产业化。强化政府在推动产业共性技术研究方面的作用,建立和重组一批工程科技创新平台;加强科研与设计的结合,加强产品创新,鼓励科技成果转化和搭建产业间以及产学研用间多种形式的创新联盟,以推动产业链技术的整体优化;完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执法力度,为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构建国内外交流合作平台,更广泛、更深入地参与国际科技合作,支持融合创新。
 
(三)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确保科技投入稳步增长和持续保障
 
设立国家工程科学技术基金,对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竞争前技术、战略性技术等研究形成长期稳定的支持;加强政府科技投入的管理;充分利用和调动社会资源,积极探索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加大工程科技的投入;加强财税金融政策对工程科技创新的引导作用。
 
(四)加强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树立崇尚工程科技的文化
 
开展多层次的工程教育,深化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建立健全工程师和设计师专业认证体系,提升工程技术人才的职业化水平和国际化水平;根据科学与技术的不同特点,构建激励自主创新、公正、公平、公开的工程科技成果和人才评价体系,突出工程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核心支撑地位;以重大工程和重大工程科技专项为平台促进工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人才选拔机制,探索形成多种形式的工程科技人才发展渠道,加强创新梯队建设,培养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工程科技专家队伍。
 
(本报告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上一页 1 2 3 4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