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辛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3-11 9:13:38
选择字号:
马德秀代表:科技创新也要有群众观点
 
“科技创新也要有群众观点。”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马德秀代表认为,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高速增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站在一个较高的平台上,经济快速发展,百姓收入提高,但我们也同时面对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比如:紫金矿业污染等非自然灾害事故,假奶粉、毒大米、地沟油等食品安全问题,致死双黄连注射液等药品安全问题,以及安全生产事故等频发,老百姓的社会安全感下降,甚至失去信任感。这些问题,本应为科技创新提供极大发展空间,可以通过科技创新手段加快解决,但是,我们的科技投入成倍增长,广大群众却并未充分享受到科技进步的成果,未能有效实现“科技改变生活”的美好愿望。
 
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到底为谁创新?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届五中全会上强调要树立并坚持群众观点,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改革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科技创新也要有群众观点,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顺应人民群众的期待,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作为科技创新的目标,实现自主创新、强国富民。
 
“但是,现实中科技创新评价体系缺乏群众观点,目的与手段错位。”马德秀认为,对各种各样指标的盲目冲动,使科技人员拿项目、发文章、申请专利,主要用于评奖、评职称、争取荣誉,缺乏将其进一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内在驱动力,导致很多科研成果“束之高阁”,处于休眠或死亡状态,造成社会创新资源的巨大浪费。
 
这种导向不仅使学术垃圾泛滥,使一些真正从事成果转化的人被边缘化,而且还可能诱发少数科技人员不惜弄虚作假,甚至做出危害国家和群众利益的事情。
 
马德秀强调:“科技创新既要上天入地下海,也要贴近老百姓。”比如,看电视是老百姓最基本的精神文化需求,电视媒介也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信息纽带。在大城市快速发展高清晰电视的今天,全国5亿电视用户中,仍有超过2亿多户农村及城郊家庭,没有被有线电视网覆盖,他们只能收看到3~4套模糊不清的模拟电视节目,形成了城乡巨大的数字鸿沟。依靠上海交大研发的国家数字电视地面传输标准,设计出符合中国国情的“神州家家通”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系统,广大农村用户只需花200元买机顶盒,就可以看到几十套清晰的数字电视节目,有效地解决了我国农村居住分散、地域偏远状况下电视覆盖的难题。截至去年底,“神州家家通”系统已在全国16个省份、100余个县建立了覆盖网络,用户超过1000多万,受到了各地政府、广播电视机构和老百姓的热烈欢迎。
 
对此,一开始就有人质疑,高技术用在农村,大材小用?科技创新必须从广大老百姓最迫切、最现实的精神文化需求出发,把最好的技术首先用在最需要的地方。这一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不仅缩小了城乡数字鸿沟、推动了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重要贡献,而且还带动了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电视国家标准的产业发展,目前带动并实现各类销售收入9亿元。
 
科技创新中很多看似高精尖的“阳春白雪”,其实都与民生息息相关。比如上海交大刚刚荣获2010年国家最高科技奖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振义,是世界转化医学研究的代表性人物,他充分利用传统中药的优势,开创了肿瘤靶向治疗诱导恶性细胞分化、凋亡的新疗法,应用全反式维甲酸和三氧化二砷联合治疗白血病中最为凶险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使患者5年无病生存率达到90%,成为国际上第一种可以被治愈的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由于这种价格低、疗效好的治疗,该病已免费纳入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中,为农村患儿带来福音。
 
行医65年的王振义院士深情地告诉我们,必须端正思想、要有爱心、一切从病人出发,才能在漫长的攻关中严谨治学、甘于寂寞、勇于奉献,才能将论文写在人类的健康上。新药临床应用成功后,国外同行反问他为什么不卖出大价钱,他说能看到对病人有效,能服务于老百姓的生命健康,这才是最重要的。
 
科技创新的群众观点不是一句空话,还需要政府层面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并付诸实践。“特别要强调科技创新必须要有群众观点,科技工作者必须树立正确的创新价值观。”科学技术的终极价值在于应用,在于造福人民。科技创新的动力不仅源于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和知识创新的推动,更源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牵引;只有坚持群众观点,科技创新才可能捕捉到蕴藏在人民不断增长需求中的新的增长点,激发并满足人们潜在的更高层次的需求,进而改变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充分发挥知识创新、知识服务的作用,把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不可替代的贡献作为创建一流的重要使命。
 
“创新驱动要驱动创新,根本问题是体制机制的改革。”马德秀指出,要强化激励机制,鼓励技术要素参与分配,将知识产权作为无形资产进行管理;要建立能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之间牵线搭桥的创新平台,要加强技术转移的制度设计;要发挥好各类融资平台作用,让“漂浮着”的民间资本找到服务社会民生的落脚点;要完善科研评价体系,变论文导向为多元评价,引入反映社会贡献率的评价指标,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在服务民生需求中实现自身价值。
 
《科学时报》 (2011-3-11 A1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