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乐 来源:文汇报 发布时间:2010-11-12 17:12:30
选择字号:
“开放获取”应对期刊危机 中国学界被指态度暧昧
 
2009年举行的第五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上,中科院院士裴钢坦言自己的投稿标准为:好文章优先选择《自然》、《科学》等杂志,一般的才会给国内杂志。“从观念上说,我国科学家并不愿与传统机制作对。面对‘开放获取’这个新概念,其本身带来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正是国内科技界最大的犹豫与担心!”
 
张晓林则认为,传统的正式出版体系,为科研人员提供了一种熟悉的评价与保护机制。传统机制背后更强大的思维定势,则来自“指挥棒”的作用:科研人员的研究文章是否在顶级刊物发表,刊物影响力又是几何?“无论从项目申请体系,还是评价机制导向来看,大家不愿意为了‘开放获取’而与传统出版商直接冲突。不争着在国外成熟刊物上发表论文,回头可能连项目经费都申请不下来!”
 
到目前为止,国内对于“开放获取”的态度,仍有些暧昧:包括学者、科研人员在内的知识界和科技界内部动力不足,但与此同时,作为迅速崛起的科技大国,国际同行却等不及中国对“开放获取”继续观望。
 
2003年,中科院院长路甬祥代表中国科学家在《开放获取柏林宣言》上签字,成为国际开放获取运动的先期缔约者。
 
今年7月29日,美国国会就联邦研究公共获取提案举行专门听证会。法案要求所有资助金额达1亿美元以上的联邦资助机构,实施与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NIH)相同的开放存储政策。会上,某家大型出版商代表明确指出,中国现在每年科研投入增长幅度,甚至已超过一些发达国家。如果只要求美国的科研成果开放获取,而中国不对自己的科研成果实行开放获取,那么中国就是占了美国的便宜。
 
最近几年,国际高能物理界正推进学术期刊开放出版计划——SCOAP3计划。目前,已有24个国家的150多个机构参加。我国作为高能物理研究六大国家之一,在相关期刊发表论文数也居前列,但尚未参加该计划。SCOAP3工作组明确提出,希望中国尽快参与,借此推动SCOAP3计划进入实施阶段。
 
“开放获取”最初是为了应对学术期刊大幅涨价,但它关涉的又不仅仅是科技文献的订购经费问题,而是公共政策的制定以及大众福利——既然多数国家的科技研究主要由公共资金支持,那么作为纳税人的公众,理应有方便、及时获得公共资助研究所产生的科研成果的权利。
 
两周前,中科院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平台发布上线。这是我国第一个开放获取期刊集成平台,目前收录103种期刊,约43.5万篇文章数据资源。
 
尽管“开放获取”的起因,是为了应对学术期刊大幅涨价。但在张晓林看来,“开放获取”背后的深意在于,它关乎公共利益。
 
“除了专业科技工作者外,普通大众同样是科学知识的受益者!”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专家组组长、中科院原副院长胡启恒院士举例说,几年前我国购买某个国外著名期刊网络版使用权,面向全体国民开放。于是,西北新疆塔里木盆地的中学生,可在课程学习中通过该科学期刊主页,了解生命起源的种种新理论;一位中国东北的农民,在他刚上大学的孙子的帮助下,知道了水稻基因是怎么回事,并开始研究种植水稻带来多大收成……“遗憾的是,由于价格暴涨,我们无力再购买期刊网络版。”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