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蒋高明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8-3-28 2:43:58
蒋高明:“南树北移”让果农雪上加霜

黄山/图 

春节期间,湖南、湖北、贵州、安徽、江苏、浙江等20个省市区出现了50年来最大幅度的降温和雨雪天气,5835万人受灾。雪灾过后,新华社记者在湖北灾区发现,一些从南方大量引进的树种遭受毁灭性打击。宜昌市夷陵区龙泉镇万亩无核柑橘基地,树梢全部泛黄;去年新栽的柑橘更是叶子枯萎,几乎全部冻死(新华社3月17日电)。果农们先是柑橘因大雪封路运不出去而受损;现在天气暖和了,但辛苦种植的果树却因不适应剧变的气候而死亡,真是雪上加霜。罕见雪灾为“南树北移”敲响了生态警钟。
 
在长期的自然演化过程中,植物与气候之间、植物与土壤之间形成了相对恒定的关系。什么样的气候发育什么样的植物:有些只能在热带或亚热带气候生长,有些适宜暖温带气候,有些则适宜寒温带气候。植物与土壤的关系亦然,有些喜欢沼泽土壤,有些需要排水良好的土壤;有些仅限于酸性土生长,而有些则可适应盐碱土。在生产实践中,如果在没有经过严格的驯化适应之前,就突然把植物引种到远远超出其要求的生态条件下,则会引起生长发育不正常、产量或质量降低甚至死亡。
 
就在这样一个简单而严肃的生态学规律面前,人们却往往在经济利益驱动下“违规操作”,在各种教训后依然我行我素。上世纪50年代,人们大量砍伐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改种橡胶,给那里的原始热带森林带来毁灭性打击;70年代以来,人们在广阔的“三北”地区种植杨树,由于干旱、强风、冬季寒冷,树木长不起来,成为半死不活的“小老头树”;80年代初,为支援大西北生态建设,人们甚至将海南岛的树种运到甘肃,白白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至今这个违背生态学规律的做法依然没有停止,“南树北移”、“南茶北移”、“大树进城”、“干旱区造林”、大量从国外进口物种,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危害。
 
雪灾后的柑橘果树中,除去年刚栽的幼林受灾最重外,就是种植了6~8年的成熟柑橘林也冻伤严重。本次发生在湖北等地的柑橘雪后伤害或死亡现象,在生态学上称为冻害,多发生在热带起源的植物。植物分布有其最低的“生物学温度”,在这个温度之外,温度下降得越低,植物受害就越严重;低于“生物学温度”受害的最短时间为“临界时间”,该时间越长,植物受冻害就越重。本次雪灾绝对低温达到零下12.4℃,且持续时间长(数十天),均严重超过了东南亚起源的柑橘的“生物学温度”(-5℃~0℃)和“临界时间”(数小时),柑橘树死亡就不可避免。
 
近年来的持续暖冬,早已使人们忘记了柑橘物种的生态适应规律。地方政府大量引进热带起源的南方树种,“南树北移”随气候变暖而“升温”。比如湖北鄂州市将胡柚作为重点产业扶持,提出了建设10万亩胡柚基地的发展目标,目前已发展了5万亩。胡柚是从江浙一带引进的树种,耐寒性差,此次雪灾中也出现了大面积冻死冻伤。在暂时的暖冬和经济利益面前,人们忘记了引种植物的生物学需求,外来种在灾害面前变得不堪一击。
 
早在上世纪70年代,笔者的恩师侯学煜先生就大力呼吁尊重生态规律,反对“南茶北移”等做法。茶树需要湿润亚热带气候与排水良好的强酸性土壤所组成的综合环境,北方温带地区虽有酸性土,因气候不适宜就不能正常生长。即使生长,其品质也非常低下,所以侯先生认为“南茶北移”口号是错误的。如今,“南茶北移”的悲剧在柑橘身上重演,这个教训令人深思:在项目论证的时候,农业专家干什么去了?领导们凭什么就轻易拍板呢?
 
雪灾后,记者调查还发现:常绿树种比落叶树种受灾严重,其中不少就是“南树北移”的树种;那些来自异国他乡的物种对低温胁迫表现的适应性更差。据湖北省林业科学院研究员汤景明介绍,在鄂西北山区,前些年引进的日本落叶松、柳杉等外来树种,在此次雪灾中明显暴露出缺陷:抗雪压差、易折断、易受冻。外来树种衰亡后对当地林分结构造成明显破坏。相反,那些乡土树种则表现出顽强的抗逆性。
 
植树造林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对乡土物种的保护和利用。目前全国的通病是,各地看不起家门口的树种,而花重金从远处甚至国外购买,殊不知购买来的物种在其原产地也是乡土物种。应加强对乡土物种的保护,使各地生物多样性各具特色,并有效应对各种自然灾害。
 
更多阅读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