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孙琳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8-1-24 3:5:12
高分子化学专家胡亚东:恋一世的书

 
今年81岁的胡亚东老先生是我国的高分子化学专家,50多年前苏联留学归来后,他一直致力于祖国的科研事业,并曾经几次参与国家长期科学发展规划的制定工作。老先生以兴趣广泛著称,不仅热爱养花、摄影、石头收藏,对古典音乐堪称专业的痴迷更是使他赢得了“乐评家”的美誉。听说老先生也是极爱书的,记者便慕名而去了。
 
门一开,记者之前在照片中见到的那个慈祥的白发老者出现在眼前,一如想象般平易近人。刚在面对着一排高大书柜的沙发上坐定,还未等记者开口,胡亚东老先生就爽快地自己挑起了话头。
 
藏书,寻宝
 
“我这人喜欢读书啊,是从小就开始了。”胡老先生追忆往昔,一下子追到了11岁。那时候的他就已经很喜欢买书了,像鲁迅的《呐喊》、《彷徨》,胡适的《尝试集》等,买的都是第一版,“《呐喊》买的就是那种毛边的版本,紫皮儿,我还记得很清楚”。可以看出,老先生年轻时对“新文学”有着由衷的偏爱。正说着那时的藏书,胡老先生忽然起身,说要给记者看一个“好玩的东西”,说着就从书房拿来一个小铁盒,打开一看,原来是藏书章和印泥。老先生小心翼翼地拿出那个黄杨木图章,就像在展示自己极心爱的宝贝。他告诉记者,藏书多了,就想给它们排号,于是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他小学毕业的时候,就在一家小店刻了这个图章,“别看是家小店,手艺可真好啊,那么小的繁体字都一笔一划刻得那么清楚。”从章上面刻着的“亚东藏书”四个娟秀的的小楷上,似乎可以体会到十几岁的胡亚东专注而又热切地为藏书盖章时的欣喜。
 
“到1942年,我的藏书大概有两百本吧,可是现在只剩下两本。”当被问及藏书的去处时,胡老先生轻描淡写地说,搬家的时候他把书都装在一个大箱子里留在了父亲家,待到回去找时才发现已经被不知情的父亲卖了废品。“后来在楼下的旧书摊看到了我的书。可也没办法喽。”不是不心疼,只是先生懂得释怀。当记者还沉浸在惋惜中,胡老先生却话锋一转,谈起了剩下的那两本书,一本是第3号《门外文谈》,另一本是144号《新文学大系》中朱自清编的诗集。说到这里老先生又坐不住了,到书房去把那两本仅存的“古董”拿了过来,兴奋地将书上的藏书印指给记者看,书名、编号、出版日期、购买日期甚至是购买地点和书价,当年的胡亚东仿佛预见到了它们的纪念价值,全都一五一十地记在了扉页。泛黄的书页上,印却鲜红如初,尽管拦不住时间的流逝,却依旧有一些东西不曾改变。
 
《门外文谈》保存还算完好,那本诗集却已经散了架,轻轻一碰,便会掉下许多碎屑,然而老先生还是执意要剥开粘在一起的书页,给记者翻看他喜欢的那些诗。“于赓虞你大概不知道吧,挺不受人重视的,可是当时特喜欢他的诗,有点伤感的方块诗。”诗集中于赓虞的几首诗全被老先生画上了波浪线,足见欣赏之情。“我看这诗后面注的出处啊,就想把那些诗集都找来就好了。”胡老先生根据诗集提供的蛛丝马迹四处寻访,终于在琉璃厂小胡同里的北新书局,看到了《骷髅上的蔷薇》等诗集,“三本我都找到了”。胡老先生的得意之情溢于言表,像是漂亮地完成了一项寻宝任务。然而故事还有下文,两年前胡老先生意外发现了谢志熙编纂的《于赓虞诗文辑存》,如获至宝,不仅当即买回来仔细品读,还给出版社寄去了自己写的书评,继而和编者通信交流了一番,仿佛回到了60多年前。讲完这个传奇的故事,意犹未尽的胡老又起身跑了一趟书房,取来那诗文辑存向记者“炫耀”:“看,我找到的这里都有,还有我没读过的,全都有。”怕是那位编者出书的时候,也未必想到于赓虞会有这么“铁杆”的“粉丝”。
 
读书,一辈子的事情
 
“人这一生,要不停地灌东西。”胡亚东认为,无论是思想知识的提高,还是情感享受的满足,都离不开书。“只有眼界开阔了,这种信息才能运用自如。”这也是身为一个化学家的胡亚东老先生同时还会有这么多“杂念”的原因。“老有人问我,你这些爱好跟你的专业有什么关系啊,我觉得这问题特无谓。这是一种无形的关系,科学和文艺的相通,是间接的效应。”胡老从来不觉得自己博学,因为“那时的人都是这样的”。就像张子高研究过中国的墨,顾毓琇也写过剧本,胡老先生在音乐、养花等方面都颇有造诣。当然,这位老科学家也爱书,无论工作多么繁忙,无论各种爱好占去多少时间,老先生看书,一直没有停过。
 
胡老偏爱现代文学,却对当代文学没有什么好感,提到《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便一个劲儿地摇头。“我觉得有些东西,断了。”老先生似乎有些感伤,他认为鲁迅、胡适都不会再有了。先生现在喜欢看“怀旧的书”,钟情于对20世纪文学家、知识分子的追忆。谈到“现代文学”的作家,老先生便会滔滔不绝地说出一串串名字、一部部作品和一段段故事,直讲得中文系出身的记者暗自汗颜。
 
胡老先生说他喜欢胡适多过鲁迅,因为后者不够宽容;胡老先生最欣赏的是杨羡忆(宪益)、王世襄和聂绀弩这三位崇尚自由的20世纪文人,胡老认为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并不是坏事;胡老先生带着记者参观他的书柜,如数家珍般念着书脊,兴致勃勃地讲着这些书的故事,仿佛面对着一望无际的海洋,那么欣喜,又那么满足。
 
当记者寻到老先生紧靠中关村喧嚣大街的住处,不禁暗自思量这样车水马龙的地段怕是并不适合老人居住。然而坐在胡老先生家里,面对着满墙的藏书和先生知足的笑容,记者才明白,用一颗乐观的心去拥抱生活,用真情去阅读,即便身处闹市也如同世外桃源。短短两个小时,这个时常会爆发出一阵阵爽朗笑声的老人把自己毫不掩饰地呈现在记者面前,他让记者相信,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情。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