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王树国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2008-11-10 13:42:56
哈工大校长王树国:大学的根基在于大学的文化
大学既要融入社会,同时又要保持自身的独立
 
每一种社会组织都有自身的定位与存在价值,大学的定位在于它是社会文明的先导,在传承与弘扬社会文明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从这一定位出发,大学需要营造引导社会发展的良好文化生态。如果没有良好的文化生态,大学也就失去了自身存在的价值,更谈不上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的根基在于大学的文化,大学社会职能的实现也有赖于大学的文化。
 
应该看到,目前大学在某些方面还没有完全起到对社会文明的引领作用。比如在学术上的浮躁行为,过分追求功利,忽视办学质量以及一些急功近利的行为。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大学的使命有所背离。大学既要融入社会,同时又要保持自身的独立,决不能在融入社会的过程中成为不良现象的俘虏,这是当前大学文化建设要充分引起关注的问题。
 
中国的高等教育经历了一段时期的发展,逐步从偏重办学规模扩大到注重办学质量的提高。在这一过程中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大学的内涵式发展,首先是大学的文化建设。近年来,我国推行了“985工程”、“211工程”,这些工程不应该只是停留在为专家学者出了多少成果、得了多少奖而沾沾自喜,而应该反思我们自身的差距,反思我们和世界一流大学之间相比较存在的差距。
 
世界一流大学的优势在哪里?很多人会说他们有很多的名人,他们的毕业生当中出了很多总统、首相,有很多著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和杰出企业家。那么,我们要问他们为什么能出这么多杰出的人才,是因为他们的专家多、教授多、实验室设备好、经费充足?我们承认这些都是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最关键的是因为他们具备良好的大学生态环境、名校的文化传统和教学理念以及主张对新知识的不懈追求、强调自身的发展等。研究这些著名大学的共同点,会对我们的高校都有所启发。
 
大学文化生态是对根本性道理的坚守。莫斯科大学的办学理念是“科学是对真理的清晰认识、启迪和智慧”,莫斯科鲍曼大学的是“勇气、意志、执著和勤奋”,这两所大学都强调人类对真理价值的不懈追求。清华大学的校训是“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自强精神;哈工大的校训是“规格严格、功夫到家”,强调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和培养的过程。国内外著名大学的精神往往都遵循一些非常根本性的道理和朴素的原则,并没有很高深的道理和华丽的词藻,但恰恰是这些根本性的道理和朴素的原则,代表了大学对人类本初性价值与理念的不懈追求。换句话说,本初性、根本性的东西往往是能够经得起检验,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大学精神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但最基本、最核心的价值追求应该是不变的。
 
大学创新离不开文化生态的土壤。大学是先进知识的创造之地,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创新是大学承担的重要使命。特别是在当前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的创新使命更加明确更加凸显。我们需要很多的创新人才,我们也需要物质和资金的支持,但是有一点根本性的基础绝对不能忽视,那就是大学的创新离不开大学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为了加快创新速度,一些高校请来了一些知名的学者,我认为对我们近期的发展是必要的。但是我们更应该认识到,一个学校的创新成果绝不是一两个人所能够做出的,靠的是一个群体,靠的是一种精神,以及让那些知名的学者发挥作用的土壤,一个学校根本的办学环境是这块土壤,在这块土壤上能不能长出好的人才,这块土壤肥不肥沃,对创新有利还是不利,这是最根本的,也是最重要的。
 
2004年哈尔滨工业大学曾经发射了一颗卫星,就在今年11月5日学校又发射了一颗卫星,大家看到了这样的成果都为之高兴,但是大家不知道科研人员为此已经付出了十多年的努力,在前面的十多年当中科研人员是默默无闻的。所以我想大学应该为这样的学者提供这样的环境,这些环境对这些学者和人才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所以我们应该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寂寞,对我们坚守的方向要坚持,对科学的真理要有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
 
一所大学的生态好不好,要看是否有好的学术带头人和优秀的师资队伍。我们看到世界上所有的大科学家,尤其是对人类社会作出突出贡献的大科学家,他们在进行研究的时候首先想到的绝对不是自己的功名利禄,他们是凭着自身的诚信,凭着对社会的责任感,凭着对这种研究的兴趣,甚至有的一生贫困潦倒而无怨无悔地去追求,很多学者甚至是在逝世之后才被社会认可。对于一所大学来说,无论是科学研究还是创新人才培养,首先要做的就是营造、弘扬一种对社会具有承担意识、对科学事业充满热爱的文化氛围。如果大学中的教师和科研人员具备了这种责任感,我想我们的大学会沿着一个正常的渠道去发展,在科学上的创新会取得越来越多的成果,我们的人类社会也会变得越来越文明。
 
(王树国: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校长。长期从事智能机器人及仿真技术的研究工作,曾任国家“863计划”智能机器人主题专家组副组长,特种机器人专题专家组组长。)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