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热带草在北方“逆天改命”
8月底的一天上午,在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以下简称遗传发育所)青年研究员邓娴看着台风过境的雨幕,眉头紧锁,心头悬着一块石头:试验田会不会被淹?测产会能否如期进行?
到了下午,测产会开始前,天空突然放晴。“真是天公作美!”邓娴皱了一上午的眉头瞬间被阳光驱散。她和团队里的同事们快步走进试验田。镰刀落下,一人多高的鲜嫩田菁被一捆捆地割下,整齐码放在地头的秤上。测产数字最终定格:一亩地2.7吨鲜草。这意味着过去荒了十几年的盐碱地,现在一亩能产出价值上千元的优质饲草了。
“以前这地种啥都不长,现在不仅能变绿,还能喂牛挣钱,真是‘点石成金’!”一旁来自肉牛养殖企业的工作人员话语间满是惊喜。
这正是中国科学院院士、遗传发育所研究员曹晓风团队用田菁改良盐碱地的生动缩影。他们让这种源自热带的“小草”,在我国东北、西北、华北的盐碱荒地上扎根,让曾经的“死亡之土”长出希望。团队也因此荣获中国科学院第六届“科苑名匠”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