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雷:我国信息技术科学要有“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紧迫感
信息技术科学是一门让人感到“既远又近”的学科。通信卫星远在天边,但只要手持智能机就能仰赖它们与世界互联;ChatGPT的突破远在异国,但它掀起的生成式人工智能(AI)浪潮影响了每个人;如果我们对部署在本地的网络空间不加防护,全球的“黑客”都能“破窗而入”……可见,信息技术已经渗透进人类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作为驱动现代生产力的核心引擎,我国信息技术科学处于什么发展水平?对可能颠覆现状的前沿信息技术,我国有哪些针对性的布局?我国信息领域在某单项技术上“世界领先”,但又在“整体上”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差距的状况,目前是否已有改变?
围绕国家发展战略需求主动策划,加强学科发展战略研判和学术平台建设,是中国科学院信息技术科学部(以下简称信息学部)常委会的重要使命和职责。带着上述问题,《中国科学报》专访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信息学部常委会主任郭雷。
杨卫:从“跟跑”到“领跑”,技术科学打通转化桥梁
当前,国际科技竞争日趋激烈、新兴技术革命重塑产业格局,这不仅关乎国家发展的命脉,也回应着社会公众对科技自立自强的深切期盼。破解这些难题的关键钥匙,在于打通从“科学原理”到“工程技术”的转化桥梁——这正是技术科学的核心使命。
在这个技术科学实现跨越式发展、从“跟跑”迈向“并跑”甚至“领跑”的关键机遇期,在为全球前沿科技竞争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贡献智慧的攻坚时刻,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有组织地开展科技战略咨询,聚焦“卡脖子”难题和前沿交叉领域,部署专题性与应急性研究,有效服务国家决策。
面向未来,我国技术科学的学科布局应如何优化?科学家和工程师又该如何通过有组织的战略研究与协同攻关,在关键领域实现原创突破?对此,《中国科学报》专访了中国科学院院士、技术科学部常委会主任杨卫。
高鸿钧:未来十年力争跻身世界数学和物理强国
当下,我国正致力于建设科技强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很多人都在关注:与国际水平相比,我国在数理领域的研究处于何种位置?未来10年,我国数理领域的学科发展重点有哪些?在提升公民科学素养方面,数理领域的领军人物又有哪些作为?
肩负着国人的期待,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以高水平学术活动为载体,持续加强对数理相关学科发展和前沿领域的研判。过去、现在、将来,他们已交出或将交出怎样的答卷?为此《中国科学报》专访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常委会主任高鸿钧。
张涛:智汇化学,赋能国家战略需求
化学是一门处于快速发展中的基础学科,又是一门与国计民生紧密相连的应用性学科。国家“十四五”以及更长时期的发展,对加快化学领域创新引领、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提升科技自立自强能力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
作为中国科学院学部的组成部分,中国科学院化学部(以下简称化学部)多年来聚焦化学学科前沿与国家重大需求,为科技进步、产业升级提供了坚实的智力支撑,在推动我国化学领域科技事业发展进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科技创新浪潮奔涌、国家战略需求迫切的当下,中国化学学科的下一步要如何走,化学部将如何进一步发挥智库作用?对此,《中国科学报》专访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化学部常委会主任张涛。
朱日祥:我国地球与行星系统科学研究正处于“突破的前夜”
自然灾害频发、极端天气接连出现、全球气候变暖……即便是普通人也会关注未来地球究竟会如何演化,我们该如何应对地球系统的变化。而对科学家来说,想要回答这些问题,需要“探索宇宙,理解地球,用好地球”。
地球科学是一门既研究过去、阐述地球演化历史,又面向未来,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解决方案的基础性、综合性、系统性科学。最近10年,尤其是近5年来,地球科学研究正快速转型。那么,地球科学前沿问题究竟是什么?科学家要如何从交叉与融合中获得科学原创?
当前,正是中国地球科学整体走向国际引领地位的关键时期,也是在全球性资源能源研究、环境治理与灾害防治等重大课题方面,为全人类贡献更多原创性成果的难得机遇。为此,我国地球科学的学科发展又该如何布局,优先发展哪些方向?
发挥学术引领作用、组织开展学科战略研究、促进地球科学长远发展一直是中国科学院地学部院士们的重要职责。围绕这些问题,《中国科学报》专访了地学部常委会主任朱日祥。
学术引领,献策人民生命健康
近年来,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以下简称生命医学部)在推动我国生命科学与医学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了战略引领和骨干支撑作用,在推动院士队伍建设、学术引领、智库服务、科普与科学教育等多个方面成效显著。
特别是在高水平智库建设上,生命医学部始终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组织院士专家上报大量切实可行的咨询建议,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
在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70周年之际,《中国科学报》采访了生命医学部常委会主任裴钢,请他介绍生命医学部如何以学术为引领,发挥高水平科技智库作用,献策人民生命健康。
杨卫:从“跟跑”到“领跑”,技术科学打通转化桥梁
当前,国际科技竞争日趋激烈、新兴技术革命重塑产业格局,这不仅关乎国家发展的命脉,也回应着社会公众对科技自立自强的深切期盼。破解这些难题的关键钥匙,在于打通从“科学原理”到“工程技术”的转化桥梁——这正是技术科学的核心使命。
在这个技术科学实现跨越式发展、从“跟跑”迈向“并跑”甚至“领跑”的关键机遇期,在为全球前沿科技竞争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贡献智慧的攻坚时刻,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有组织地开展科技战略咨询,聚焦“卡脖子”难题和前沿交叉领域,部署专题性与应急性研究,有效服务国家决策。
面向未来,我国技术科学的学科布局应如何优化?科学家和工程师又该如何通过有组织的战略研究与协同攻关,在关键领域实现原创突破?对此,《中国科学报》专访了中国科学院院士、技术科学部常委会主任杨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