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学科学 化学科学 工程材料 信息科学 地球科学 数理科学 管理综合
 
科教热点

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科研组织模式怎么改?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优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推进科研院所改革,探索国家实验室新型科研组织模式”。

在全球科技竞争白热化的当下,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关系到国家发展全局。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布局有序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面对现实发展需求,科研院所如何改革现有科研组织模式,高效整合科研资源,深度开展协同创新,成为当前亟待攻克的关键难题。

 

多个大科学装置传来好消息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编制之年。一批建成运行的大科学装置正源源不断产出新的科技成果,而新的大科学装置也在酝酿之中。

全国两会期间,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带来了大科学装置领域的最新消息,也提出了他们对国家大科学装置发展的建议。

 

创新与产业链间这座“桥梁”,如何建得更好

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应用基础研究被视为突破“卡脖子”技术、连接创新链与产业链之间的关键桥梁。

如何让这座桥梁更好地发挥作用?让实验室的突破更快转化为产业竞争力?破解“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痼疾?两会期间,《中国科学报》对话轨道通信、生态环境、核工业领域的多名全国政协委员,从他们的实践与思考中探寻答案。

 

奖项太稀缺,别让科普工作者只能分到“一滴水”

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论述已写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以下简称《科普法》)总则,然而现实奖励体系却并不平衡,不少科普工作者陷入“用爱发电”的困境,“同等重要”似乎成为“空中楼阁”。

2月26日,在中国科协举办的学习宣传贯彻新修订《科普法》座谈会上,专家们强调科普奖设置应该“扩容”。

        代表委员热议: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不是“掐尖”
        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科研组织模式怎么改
        释放人才“引擎”活力,科研生态该如何培育
        对AI生成内容强制标识是一种伦理责任
        李言荣:学科专业调整改革,关键在强化这两点
        这个话题,委员们抢着说
        本科生再增2万?高校代表委员回应新一轮扩招
        “帽子”治理、分类评价,如何“立”与“破”
        专访范先群:期待医学教育拥抱人工智能
        打通医防融合,实现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
        青年科技人才使用,胆子大点又何妨
        角力下半场,中国AI亦可“通罗马”
        多个大科学装置传来好消息
        我国计划2030年前后完成火星采样返回
        教育部部长怀进鹏: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3点考虑
        迈向原始创新的星辰大海
        科教界代表委员热议政府工作报告的科教新风向
        DeepSeek不是中国科技创新故事的“番外”
        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新技术涌现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机遇
        创新与产业链间这座“桥梁”,如何建得更好
        李言荣代表:应对AI冲击,大学重在培养适应能力
        中学不宜过早分科,大学重在培养适应能力
        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4日下午开幕,会期6天
        奖项太稀缺,别让科普工作者只能分到“一滴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