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学科学 化学科学 工程材料 信息科学 地球科学 数理科学 管理综合
 
推荐审稿人制度与编辑责任

 喻海良:编辑不用作者推荐审稿人,107篇论文还该撤?

        最近几年出现大批量学术论文被撤稿,基本上都是因为“虚假审稿人”。学术论文大批量撤稿,伤害之一是学术期刊本身,原因很简单,期刊的声誉一旦受损,需要多年才能够弥补回来。伤害之二是这些作者,他们本来应该只是想快点发表一篇学术论文,现在没有想到害人害刊害己。就我看来,伤害最大的,我个人觉得是中国学术界的整体声誉,这几次撤稿,动不动就是作者全部与中国高校、科研院所有关,或者绝大部分作者来自中国高校科研院所。可惜,中国每年发表几十万篇学术论文并不见得为中国学界带来学术声誉质的飞跃,然而这几百篇论文却可以把这些年积累的学术声誉给毁了半壁江山。
 
        然而,对于这些论文被撤稿,败坏我们中国学者的声誉,我个人觉得作者是应该受到惩罚,但是期刊的相关编辑也应该引咎辞职。试想,如果期刊编辑不选择作者推荐的审稿人,这107篇论文并不见得都能够被这个期刊录用,但是我相信还是会有一些论文会被录用的。但是,如果这107篇期刊通过其他人的评审,他们是否照样需要被撤稿?因此,对于这一起事件的真正罪魁祸首就是期刊的编辑们。【全文】
 
 

王晓峰:Springer Nature撤稿事件中期刊责任的缺失与补位

        首先,编辑没有认真鉴别作者推荐的审稿人信息。现在的稿件送审工作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编辑在在线系统上完成,编辑或者编委在送审稿件的时候(国内期刊很多是编辑部编辑送审,国外期刊多数是编委送审 )都有一个审稿人数据库可以参考。这个数据库的审稿人信息是经过检验的,可靠性很强,很少存在这种冒名顶替的现象。对于作者推荐的不在数据库中的审稿人信息,添加的时候需要认真核对其信息的准确性。
 
        其次,编辑如何对待作者推荐的审稿人也是一个需要慎重对待的问题。很多作者会推荐同行专家作为审稿人,但也不能排除一些作者推荐熟人当审稿人,很多期刊还建议作者标注需要回避的审稿人。一般情况下,与作者同一单位的专家会被排除当作审稿人的可能,因为他们很可能是熟人。但是当前合作研究非常广泛,一个中国的作者与一个美国的专家是熟人的可能性也很大。【全文】
 
 

赵丽莹:希望作者客观公正地推荐审稿人

        我们知道,同行评审是维护和提高科技期刊学术质量的重要手段,审稿人的选择是保证其有效实施的关键。目前,国内外很多科技期刊在作者投稿时,会邀请作者推荐审稿人,也允许作者列出回避的审稿人,这是尊重作者权益的表现,也是编辑部为提高审稿效率而采用的手段。作者在公正前提下推荐的审稿人,一般都是与作者研究课题非常相近或者相关的专家,能够很好地解读论文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有针对性的修改建议。
 
        编辑要作者推荐审稿人的主要意图是找到最合适的“小同行”审稿专家。因为作者已经阅读过大量相关文献,了解哪些人在做这方面的研究,作者比编辑更清楚谁更有资格和能力来评估自己的工作。作者在客观、公正、认真的前提下推荐的审稿人应该是最合适的审稿人,这种方法有利于加快审稿进程。【全文】
 
 

陈安:期刊让作者推荐审稿人的内在机制是信任

        一些比较知名的学术期刊有一个让中国人无法理解又暗自窃喜的论文评审机制,那就是让作者自行推荐审稿人,而且还真的会将论文发给作者推荐的这些人。我个人甚至知道几个被作者推荐的审稿人都果然收到了论文的事儿。
 
  难道这些多数都在发达国家出版的学术期刊不知道这样做的问题之所在吗?
 
  如果我们这样想,就太小看这些学术期刊管理者的智商了。
 
  根本原因在于:信任可以消减很多成本,而不信任才需要建立约束机制来保证公平性。【全文】
 
 

Wiley中国:同行评审中的学术道德问题

        最近几天,107篇中国论文撤稿事件在学术圈掀起了一股讨论的风暴。在论文评审和出版的过程中,期刊编辑有责任对审稿人的身份和资格进行认真核查,严格把控同行评审的质量。Wiley曾以出版商为视角,编撰过一部讨论出版道德规范的小册子,里面有专门的章节阐述同行评审流程中涉及的各类伦理道德问题,现在我们特将此章节内容挑选出来,与大家分享!【全文】

 

谭新杰:虚假审稿并不那么恶劣

        同行评议在论文投稿发表和项目申请中是必须存在的。同行评议中由作者推荐审稿人对于诚信者是有用的工具(有助于同行指出研究的缺陷从而完善研究或推进科学的进步,并保持公平公正),对于不诚信者是可以利用的漏洞。这个漏洞如果诚信者不想方设法的利用,则漏洞自然无需担忧。对于不诚信者,则防不胜防。比如大家提出可以从Email中看出端倪,其实很多访问学者回国后会推荐自己在国外大学研究机构认识的朋友审稿,这些朋友均是使用国外机构的邮箱,操控审稿更隐蔽更高级。所以建立在良好意愿基础上的由作者推荐审稿人的漏洞,是防君子防不了小人的。
 
        其次,既然伪造审稿人和操控审稿是编辑们防不胜防的,如果编辑不加核实的全部选用作者推荐的审稿人,则编辑为渎职。【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