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学科学 化学科学 工程材料 信息科学 地球科学 数理科学 管理综合
 
诺奖专业评点


【戴德昌:2014化学诺奖-超分辩光学显微镜是物理仪器】
光学显微镜有个分辨率的极限问题,大概是半个光学波长,比这个波长更小的物体,就分辨不出来了,比如使用400纳米的光,分辨率就是200纳米左右。这个极限大概19世纪就知道了,最近二十年才被打破,所以意义重大,所用的手段是纯粹的物理学,所以说今年的化学诺奖是物理学的胜利。【全文】


【席鹏:有感于超分辨获得2014诺贝尔化学奖】

中国有句古话:十年磨一剑。这句话对于Stefan Hell来说,是两倍的考验。1994年,他发表了第一篇STED的文章。在接下来的5年里,由于方法太过于前卫,导致很难被主流学界认同。而且搭建实验的难度超过公认较难的共聚焦几条街。可以想象,是怎样的意志,让一名科学家在寒风中,百折不挠,终折桂枝。【全文】


【徐磊:诺奖得主Betzig的贡献不如庄小威】
Eric Betzig的课题组做出来同样原创性的工作后,在技术的持续推动上后继无力,只有庄小威真正推动了这种方法的巨大发展,比如做到三维同时的超分辨率显现,进一步提高该技术成像速率。【全文】
 

【曾海波:蓝光LED科学贡献及白光LED最近动向】

首先,这绝对不是简简单单的工程技术而已,要让GaN产生蓝色电致发光(EL)设计到高质量结晶薄膜的生长、N/P型载流子的高质量掺杂获得、PN结中两类载流子的控制复合等等。可以看出,这几个方面基本上就涵盖了凝聚态物理学核心内容的大部分!
其次,相对于红光和绿光LED,GaN LED要难得多,这个上面链接中已有描述。这里我要提及的是:对于当代白光照明,蓝光LED的作用是它们两不可比拟的,可以说是处于核心地位!【全文】

 

【戴德昌:蓝光二极管的中村修二“二”在何处?】

中村修二虽然把最有显示度的结果都发表在美国的《应用物理快报》上面,但是对于核心的工艺成果却是通通发表在引用因子非常低的《日本应用物理杂志》(JJAP)上面。为什么中村会将工艺上的突破全部让本国刊物来发表?我猜测这个和日本应用物理学会对于重大知识产权的保护有很大的关系。【全文】
 

【戴德昌:蓝光二极管获奖,众望所归更大失所望!】

诺奖委员会的理由,按照我的语气理解就是,二极管的发明太简单,其他颜色都容易,但是蓝光就很困难,困扰了学界很多年,中村修二在固体物理学上巧妙的解决了一个关键(掺杂)问题,才导致产生了蓝光二极管。从这点上看,理由也算充分,因为蓝光的发明解决了一个巨大的技术难题。【全文】

【马青平: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得主John O’Keefe印象】

John及其团队坚持用电生理技术研究神经科学的一个基本问题,没有追逐使用花哨热门技术,令人钦佩。John在Pat的实验室里没有转向研究疼痛,也是他获奖的一个重要原因。有时我想,以Pat的才智,研究神经科学的任何其他分支,都可能早已得到诺贝尔奖了,他却啃上了疼痛这块硬骨头。从功利角度来讲,选错了研究方向,就像入错了行一样。从推进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来说,没有获诺贝尔奖的工作可以与获诺贝尔奖的工作同样有意义。John的获奖在预料之外,但是当之无愧,Well-deserved,祝贺John。【全文】
 

【网格细胞:2014年生理医学诺贝尔奖关键词】

动物跟人类一般靠三种类型的细胞来认路,分别是:方向细胞、位置细胞和网格细胞。位置细胞绘制我们所处地点的地图。头部方向细胞告诉我们朝哪个方向前进。网格细胞则通过一个类似航海中使用的经纬仪告诉我们已经行进的距离。网格细胞是动物大脑中的一种细胞,存在于内嗅皮层,具有显著的空间放电特征,并呈现出网格图样的放电结构。【全文】

【孙学军:2014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得者简介】

根据诺贝尔委员会的介绍,1971年伦敦大学的O‘keefe发现,老鼠海马分布着一组定位有关的神经细胞。这些细胞会随老鼠空间位置不同而被相应激活。O‘keefe认为,这些神经细胞为“位置细胞”,它们分布在海马内,构成脑内地图。

2005年5月,布里特和爱德华夫妇发现,海马区这些位置细胞的作用更像脑内的航海图。这些细胞以网格形式分布,类似于地球经纬度,这些细胞的激活可帮助大脑判断距离和空间位置,具有引导方向的功能。他们的发现进一步解释了大脑是进行位置定位的细胞机制,有助于解释老年性痴呆患者为什么不能识别环境的原因。【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