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崔雪芹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5-11
选择字号: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
发现2亿年前尾巴最长肿肋龙类化石

 

长尾红河龙化石。课题组供图

本报讯(记者崔雪芹)近日,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光辉主导的研究团队在《科学报告》上报道了距今约2.44亿年前一个海生爬行动物新属种——长尾红河龙。

它被发现于我国云南省红河州泸西县中三叠世早期海相地层,全长47厘米,体形像水生蜥蜴,超长的尾巴尤其特别。长尾红河龙是我国肿肋龙科最早的确切证据,代表了世界上尾巴相对最长(由69块脊椎骨组成)、脊椎骨总数最多(121块)的肿肋龙类。

研究发现,红河龙代表了乌蒙龙和黔西龙之间的过渡类型,为解决肿肋龙科内部的系统发育关系和生物地理演化提供了新的化石证据。从它长长的躯干和较纤细的前后肢可以判断,红河龙在浅海环境中主要采用侧向波动前进,而它超长的尾部可以进一步提高侧向波动的效率。

中国最早命名的海生爬行动物是一种名为胡氏贵州龙的肿肋龙类。论文合作者、浙江自然博物院研究员赵丽君说,“胡氏贵州龙最初归入肿肋龙科,但后来考虑到和欧洲同类化石的差异,将它归入肿肋龙超科贵州龙科。新发现的红河龙比贵州龙早400万年,与欧洲的肿肋龙类更为接近,代表了我国肿肋龙科最古老的化石证据。”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598-022-11309-2

《中国科学报》 (2022-05-11 第4版 综合)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高温电催化甲烷高效协同转化发现新途径 流氓行星出现“恒星级”增长
颠覆认知:苔藓植物,真的不简单 中国科大发展“绿氢冶铁”新技术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