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华文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8-19
选择字号:
激情燃烧的三线岁月

《热血在燃烧:大三线峥嵘岁月》,鹤蜚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21年5月出版,定价:48元

 

陈华文

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期,在西北、西南广大地区进行的三线建设,对当下年轻一代而言,不免有几分神秘色彩。读长篇报告文学《热血在燃烧:大三线峥嵘岁月》后不难发现,三线建设其实并不神秘,那是一代人的豪情和干劲、青春和热血,他们谱写了一曲壮美的时代乐章。

本书中,作者对于三线建设并没有无节制地铺陈开来,毕竟三线建设牵涉到的地域多、领域广、时间长。她采取以点带面的方式,聚焦于上世纪60年代贵州六盘水三线建设,从一代人的青春、一座城市的诞生、一个国家的成长的角度,揭开尘封已久的历史,通过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全面展现三线建设那段峥嵘岁月,以及广大三线建设者感人的奋斗历程和他们的青春轨迹。

涉及三线建设主题的长篇报告文学,目前在国内并不多见,这部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这一题材的空白。所谓三线建设,是针对我国地理区域而言的。三线地区分为两大片:一是云、贵、川三省以及湘西、鄂西地区的西南地区,二是陕、甘、宁、青四省区以及豫西、晋西地区的西北地区。

上世纪60年代,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国内很多国防工业、工矿企业集中在沿海和东北地区,从国防布局、经济建设等各个维度看,东西部地区发展不均衡,制约了国家建设和发展。

1964年,三线建设拉开序幕。书中写道,当时各有关部门迅速展开西南、西北三线建设的具体部署,其方针是“大分散、小集中”“依山傍水扎大营”。三线建设规模之大、投入之多、动员之广、行动之快、人们积极性之高都是空前的,在“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号召下,全国数以百万计的建设者们,不讲条件、不计得失,从四面八方会集三线。

据统计,从外地迁入三线企业的建设者(不含家属)多达400万人。1964—1978年,三线地区建起1100多家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建成10条8000公里的铁路干线。各种企业和工厂,陆续在西南、西北的深山当中建成。

与此同时,涌现出一批特色新兴城市,除了本书中讲到的煤都六盘水,还有钢城攀枝花、汽车城十堰等等。可以这么讲,三线建设举全国之力,这种力度和速度,在世界上也不多见。

参加过三线建设的人们,现在多数年过七旬了,回想起参加三线建设的岁月,他们都感慨万千。我是三线建设者的后代,家父曾经参加三线建设工程襄渝铁路的修建,每当提及这段往事,我就倍感自豪。我曾经也想写写三线建设者的故事,可惜几次都中途搁浅。

鹤蜚和我一样,也有感于这段历史。2018年,她在六盘水水城县文艺扶贫时,发现了三线建设这个题材,就瞄准这个主题。

自2019年7月起,她多次专程到六盘水采访。先后到六盘水的钟山区、六枝特区等地深入生活,又到贵阳、清镇、盘州、遵义、六枝等地寻访“三线老人”,深入到三线建设者曾经工作过的地方进行调研,先后采访近百名三线建设者和三线后代等相关人员,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创作完成了这部30多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作品。

地质勘探工作者是三线建设的先遣队,无论是修路架桥、选址盖房还是开发矿藏资源,都离不开地质勘探。对于三线建设时期在贵州六盘水地区的地质工作者,本书拿出相当的篇幅书写他们的事迹。

那时地质勘探条件艰苦,书中提到,除了经验丰富的地质工作者加入到勘探队伍中,那些地学类专业毕业的青年学生们也加入其中。在条件艰苦的野外,他们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只有他们自己最清楚。他们没有抱怨,也没有打退堂鼓。

当时的三线建设者们,在六盘水用“不想爹不想妈,不出煤不回家”的气概,用“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精神,累积为共和国贡献了13亿吨煤、4600亿度电、5900万吨钢材和近亿万吨水泥。

对于三线建设的意义,社会学家费孝通曾说,三线建设使西南荒塞地区整整进步五十年。

三线建设的年代虽然远去,但是其留下的奉献祖国、艰苦创业、团结协作、开拓创新的精神品质,无论现在还是未来,都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中国科学报》 (2021-08-19 第7版 书评)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