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佳静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8-19
选择字号:
农业科技的“黄淮海战役”

1988年5月,时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振声(左七)在河南封丘考察中科院南京土壤所盐碱地改良试验区,与土壤所赵其国(右二)、俞仁培(右一)等人在一起。

 

张佳静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实行农村生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同时国家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我国粮食总产量开始明显增加,1978年为6095亿斤,到1984年达8146亿斤。但自1984年开始,粮食总产量连续3年徘徊不前,在人口持续增长的情况下,粮食安全形势严峻。

中国科学院急国家所急,组织农业专家研究对策,将突破口聚焦在黄淮海地区的中低产田上。黄淮海地区是我国中部地区农业发展的重要基地,是我国粮食生产的核心地区之一。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旱涝、盐碱、风沙等灾害未能得到有效治理,该区域80%的土地处于中低产状态。

中科院的农业专家在调研后认为:1.黄淮海地区的中低产田增产潜力巨大。中科院曾在河南封丘进行盐碱地治理,其“万亩实验方”的平均亩产从原来的几十斤提高到1000斤左右;2.黄淮海地区中低产田的治理投资少、见效快、收益大。中科院曾进行的山东禹城实验基地“沙河洼”治理、安徽蒙城中低产田治理均是成功案例。

1988年1月15日至18日,时任中科院院长周光召在北京主持召开“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地区综合治理开发工作会议”,决定组织中科院25个研究所的400多名科技人员,深入黄淮海地区主要省份——山东、河南、河北和安徽,与地方政府及有关农业科技部门、单位合作,开展大面积中低产田治理工作。中科院的工作地点分布在以上四省的5个专区(德州、聊城、惠民、菏泽和沧州)、3个市(新乡、濮阳、东营)、4个县(淮北地区的涡阳、怀远、亳州、蒙城),其中涵盖盐碱地与沙地约1000万亩、涝洼地590万亩、砂浆黑土地560万亩。

1988年2月22日《人民日报》头版报道了中科院这场动员大会,将这场农业大生产运动称为农业科技“黄淮海战役”。1988年6月,李鹏总理视察了山东禹城试验区,标志着黄淮海平原农业综合开发拉开了序幕。

1988年至1993年间,国务院国家土地开发建设基金管理领导小组(后改名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宏观布局,黄淮海地区各省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组织,包括中科院在内的相关农业研究机构、院校的大批科技人员,纷纷深入一线,投身到这场规模宏大的农业大生产运动中。他们以中低产田(盐碱地、沙荒地、涝洼地)治理为突破口,全面运用农业综合增产技术,经过6年奋战,将我国粮食产量从8000亿斤提高到9000亿斤。在增产的1000亿斤粮食中,黄淮海地区贡献了504.8亿斤。

“黄淮海战役”取得了67项重大科技成果,有2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其中,有16项达到国际水平、12项填补国内空白。1993年,“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地区综合治理研究与开发”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1年至1993年,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中国科学院黄淮海平原综合治理研究(1986—1990)丛书》,包括6部专著和8部论文集,比较系统地反映了“黄淮海战役”的主要科技攻关成果。

这场农业科技大会战,为我国粮食生产与消费保持供需平衡、保障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培育了一大批农业科技专家,展示出中国科技工作者的时代担当以及他们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协作攻关的团队精神、深入实际的务实精神、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其国回忆这段历史时说:“只有结合我国社会的需求、国家的需求和目标做出来的成绩,才是中国科学家真正的贡献。”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讲师)

 

《中国科学报》 (2021-08-19 第5版 文化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