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邹桂萍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6-24
选择字号:
听!247位天空中的“歌唱家”

《鸟鸣时节:英国鸟类年记》,[英]布雷特·韦斯特伍德、斯蒂芬·莫斯著,朱磊、王琦、王惠译,译林出版社2021年5月出版,定价:78元

 

邹桂萍

鸟类中有些成员特别擅长鸣唱,它们大都是鸣禽。这些技巧娴熟的“歌唱家”所鸣唱的曲调或清新悠扬,或百啭千声,或哀婉动人,令听者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得到极大的快乐和满足。所谓“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在现代生活中,聆听一曲鸟儿的鸣唱,能让人暂时忘怀城市的喧嚣和躁动,任由内心随着自然的节拍一起跳动。

英国著名的广播节目《鸟鸣时节》(Tweet of the Day)记录了在一年的不同时节,英国的鸟类“歌唱家”展示的动人歌喉,旨在引发人们对这些精灵的好感和关注。犹如春日梦醒迟的一缕花香,犹如尘埃洗尽后的一丝桂魄,这些鸟鸣声闻之让人欣欣然,唤醒心中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因此在英国社会引起巨大的反响。

节目的脚本是由英国博物学家布雷特·韦斯特伍德和斯蒂芬·莫斯创作的,《鸟鸣时节:英国鸟类年记》一书便是在该节目框架的基础上撰写的。

作者将5月安排在开篇处,又以次年4月收尾,在每个月份里用简短的篇幅介绍20种左右的鸟类。全书之所以这样布局,是因为5月是北半球鸟儿求偶和育雏的时节,而4月则是冬候鸟北迁、夏候鸟归来的月份,由此构成的一个完整的周期,体现出季节的流动和生命的循环。

听鸟是现代化观鸟的特殊形式,只有在现代录音设备和通信业务发达的条件下才有可能达成。事实上,自人类出现在地球上,鸟类就一直陪伴左右。

在饔飧不继、朝不保夕的岁月中,鸟类无疑是人类眼中的美食,因此那时的鸟类观察只是为了更好地捕捉它们。

在农耕社会,农夫注意到候鸟迁徙的规律,试图得出最佳农时的参考,如唐代诗人王维在其《春中田园作》中所言:“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这种带着特定目的的小范围的鸟类观察,没有着重对鸟类的形态特征、行为习性和栖息环境进行观察和记录,因此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观鸟。

人们公认的“现代观鸟之父”是18世纪的英国牧师吉尔伯特·怀特,他观察并记录在其教区内生活的鸟类,最终形成了《塞尔伯恩博物志》一书。书中用诗意的文笔描述了鸟类的生活习性与生活环境,将观鸟上升到哲学和美学的高度。

现代观鸟行为的出发点是观鸟者自身的兴趣、对鸟类的好奇和对新知的渴望。在观鸟期间,人们注重观察鸟类的形态特征、行为习性和栖息环境,甚至关注鸟类保护和生态保护的话题。观鸟的结果是个人知识的丰富,乃至于各种鸟类图册和博物书籍的出现。

只有当社会上层阶级食有余粮,而且热衷于了解鸟类的时候,观鸟行为才有可能出现。

我国春秋时期的师旷撰写了中国的第一部鸟类学专著《禽经》,谈及60余种鸟类的命名、形态和习性等内容。后来西晋文学家张华为该书疏注,补充了许多内容。三国时期的学者陆玑研究了《诗经》中的鸟类,并写了一本《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描述了20多种鸟类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

不能忽视的是,中国历朝历代皆有优秀的花鸟画作传世。南北朝时就已经出现不少花鸟绘画作品,如顾恺之的《凫雀图》、顾景秀的《蜂雀图》等。到了唐朝,边鸾将花鸟画作为专门的绘画题材,开启中国花鸟画的盛世,因此被称为“中国花鸟画之祖”。

从这些传神的花鸟画中看到各种栩栩如生的鸟类,而这些作品对鸟类的形态特征进行如实记录,又何尝不是优秀的博物学作品呢?

19世纪,美国博物学家约翰·詹姆斯·奥杜邦用12年的时间,绘画和记录了美洲大陆近500种奇妙的鸟类,形成鸟类绘画专著《美洲鸟类图谱》。这本图谱是19世纪最伟大和最具影响力的博物著作,被誉为“鸟类圣经”。

奥杜邦留下的这些鸟类图谱不仅是科学研究的重要资料,同时也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是让人惊叹的成就。

但是这惊人的成就背后是后膛猎枪的发明给鸟类带来的巨大灾难。19世纪中期,观鸟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之际,奥杜邦在日记里呼吁人们不要滥杀鸟类和破坏生态,然而为了近距离地观察鸟类特征,为了精准地绘制图谱,又有多少鸟类死在他的猎枪之下呢?

1886年,奥杜邦去世35年后,一个名为“奥杜邦学会”的环境保护团体成立了,众多科学家、教育家和志愿者共同参与了保护鸟类的工作。

英国的鸟类保护协会(即后来的皇家鸟类保护协会)也于1889年成立,帮助抵制“采集标本”的观鸟形式,鼓励单纯地进行观察。

遗憾的是,环保工作的推手依然阻止不了逐利的商人和疯狂的猎人。

比如19世纪,旅鸽家族有几十亿的“鸟口”,可能是世界上数量最多的鸟类。当迁徙的旅鸽飞越北美上空的时候,天空像刮起了龙卷风,铺天盖地都是它们的身影。但是由于人类的枪杀、炮轰、网堵、投毒,无所不用其极,到了1900年,世界上最后一只旅鸽死亡,一个种族宣布灭绝。旅鸽的墓碑上写着一句话:“该物种因人类的贪婪和自私而绝灭。”

《鸟鸣时节:英国鸟类年记》中提到,地球约五分之一的鸟类面临着生存威胁,其中200种将在本世纪末消失。

在英国,游隼、红背伯劳等鸟类的数量在持续减少,引发了人们对人类的盗猎和侵占鸟类栖息地等行为以及气候变化影响鸟类生存的思考。赤鸢、反嘴鹬等鸟类一度在英国某些区域无法见到,后来经过重新引进和细心呵护,这些鸟儿再次在英国的园林中唱起了歌儿。

如今,观鸟指的是在自然环境中观察鸟类,包含了不影响鸟类的正常生活之意。对于普通人来说,我们没法像奥杜邦那样,专门用十几年的时间去观察鸟类,更没法接触到那么多不同的物种。

但是,在望远镜和长焦相机的帮助下,我们可以远距离地观察鸟类的生活。在雷达和微型摄像机的加持下,科学家得以研究鸟类的生存繁衍和迁徙习性。

随着鸟类书籍不断推陈出新,以及新的通信手段和社交媒体的出现,获知鸟类信息变得更加容易,观看鸟类影像也是触手可及。足不出户的人们,还可以在家里进行云观鸟。

对于普通大众的我们来说,鸟类的观察是有限的,所形成的思维在深度、广度上也是不够的,因此需要图谱、影像和书籍的辅助。在观鸟时,若是手头有一本启发式读物是再好不过的。

就像本书,其中提到了247种鸟类,约五分之四在中国均有分布。它既描述了各种鸟类的行为特征,又包含了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还穿插了民间传说、诗歌和艺术,是一篇篇诗意的散文、一幅幅形象的简画。

不过,无论鸟类图谱多么栩栩如生,无论鸟类影像多么丰富多彩,终究是别人的视角、别人的所见。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唯有身临其境,亲自观鸟,听其音,观其形,才能形成自己的观鸟感悟。

 

《中国科学报》 (2021-06-24 第7版 书评)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备受科技巨头青睐 下一代地热来了 变暖加速喜马拉雅高山树线向高海拔扩张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