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叶梅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6-24
选择字号:
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大对撞》,叶梅著,浙江教育出版社2019年9月出版,定价:68元

 

叶梅

本书讲述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从立项、建设到出成果的艰难漫长的历程,展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高能物理事业的发展所取得的卓越成就,以生动的事例歌颂我国老一辈科学家王淦昌、朱洪元、谢家麟、叶铭汉、张文裕、周光召、方守贤等对科学创新的追求、对祖国的热爱和无私奉献精神,高度赞扬了李政道、丁肇中、袁家骝、吴健雄等华裔科学家的爱国情怀。本书在彰显我国高能物理事业发展的同时,以丰富的事实见证、体现了党对科技事业的高度重视和极为关键的领导,激发爱党爱国的民族自豪感,提升民族自信心。

让我们再回顾一下曾经走过的关键历程:

对撞机方案“七上七下”之后,最终于1982年底得到了邓小平同志的批示。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也是中国高能物理研究和高能加速器研制的坚定支持者。早在1977年,欧洲核子研究组织总主任阿达姆斯来访时就曾问邓小平:你们目前经济并不发达,为什么要开展高能物理研究,搞高能加速器?邓小平说:“这是从长远发展的利益着眼,既然要搞四个现代化,就得看高一点,看远一点,不能只看到眼前。这是一个很难的事情,但可以带动许多方面,也许这个决心可以帮助我们把发展的程度提高得快一点。”

邓小平多次强调,虽然建造高能加速器耗资巨大,但从长远看很有意义,“非搞不行”。他亲自推动了我国高能物理研究领域的人才培养,多次在会见外国科学家时提出希望派人去国外工作和学习。

全国数百家研究所、工厂,数以万计的科研技术人员承担了对撞机上千个部件的研制任务。

1982年完成包括注入器、储存环、输运线和谱议的初步设计,提出基建要求和造价估计,并开展了预制研究。

1983年改进设计,个别预制样机研制成功。

1983年12月,中央决定将对撞机工程列入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并成立了对撞机工程领导小组。不久,由14个部委组成工程非标准设备协调小组,组织全国上百个科研单位、工厂、高等院校大力协同攻关;土建工程由北京市负责全力保证。

1984年10月,对撞机工程破土动工。该年年底,能量倍增器试验成功,90兆电子伏电子直线加速器出束。

1986年进行设备安装。

1987年开始总调,正电子注入储存环。

1988年7月,同时储存正负电子束,之后开始大型粒子探测器北京谱仪联调。

1988年10月16日,对撞机首次对撞成功,亮度达到8×1027cm-2s-1,北京谱仪首次捕捉到正负电子对撞后的散射事例(巴巴事例),中央控制室里一片欢腾。在数以百计的物理学家和工程师们的欢呼中,我国第一台正负电子对撞机宣告建成。中国高能加速器技术一步跨越30年,直接进入20世纪8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中国高能物理的一个新时代终于到来!

一步跨越30年。

仅仅用了4年时间,就从无到有建成对撞机,可以说是一个奇迹。这样的建设速度在国际加速器建造史上也属罕见。如此庞大的高、精、尖科研工程,没有出现大的反复和挫折,一步达到国际先进性能指标,树立了我国科技领域一个坚实的里程碑,是中国人智慧、执着、自力更生、团结协作的见证。

1988年10月24日,金秋时节,邓小平来到北京玉泉路。他稳步走进高能所一个大厅,附近就是正在运转的正负电子对撞机,那天他和其他中央领导人沿着直线加速器长廊,走进了周长200多米的储存环地下隧道,再到探测大厅,还到了计算机控制、数据分析中心及同步辐射装置大厅,兴致勃勃地察看了对撞机的全部系统。爬上爬下,都不觉得累,兴奋地边走边听李政道、谢家麟几位的讲解。

那天,邓小平会见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建设者和出席中美高能物理委员会第八次合作会议的代表。随同老人前来的,还有他的女儿邓楠。他说,邓楠是来给我当翻译的。大家不解,老人说,我的耳朵听不见,她来帮我翻译大家说的话。

在听取了关于对撞机建设情况的汇报后,老人啜了一口茶,面带微笑地发表了即席讲话,但讲话的内容显然是深思熟虑已久的。他说:

世界上一些国家都在制订高科技发展计划,中国也制订了高科技发展计划。下一个世纪是高科技发展的世纪。

说起我们这个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我先讲个故事。有一位欧洲朋友,是位科学家,向我提了一个问题:你们目前经济并不发达,为什么要搞这个东西?我就回答他,这是从长远发展的利益着眼,不能只看到眼前。

过去也好,今天也好,将来也好,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了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现在世界的发展,特别是高科技领域的发展一日千里,中国不能安于落后,必须一开始就参与这个领域的发展。搞这个工程就是这个意思。还有其他一些重大项目,中国也不能不参与,尽管穷。因为你不参与,不加入发展的行列,差距会越来越大。现在我们有些方面落后,但不是一切都落后。这个工程本身也证明了这一点。当然,有政道教授和其他国际朋友的帮助,使我们少走了弯路。但是这个工程不完全是照搬过来的,中间也有我们自己的东西,有自己的技术,有自己的创造。

总之,不仅这个工程,还有其他高科技领域,都不要失掉时机,都要开始接触,这个线不能断了,要不然我们很难赶上世界的发展。

他转过头来,朝着所有的人粲然一笑,面若秋菊。

“过去也好,今天也好,将来也好,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今天的世界风云证明了邓小平卓越的洞察力和预见性。

我们所幸早已占有一席之地。

《中国科学报》 (2021-06-24 第6版 读书)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备受科技巨头青睐 下一代地热来了 变暖加速喜马拉雅高山树线向高海拔扩张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