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库温室气体排放量高于预期
近日,《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发表的一篇文章首次将甲烷脱气纳入其对人造水库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估计中。这项研究展示了水库温室气体模型的全球应用结果。研究显示,世界各地水库的平均温室气体排放量比以前的研究结果高出29%,但可以采取实际措施来帮助减少这种影响。
水库是全球碳基温室气体的重要来源。然而,全球对储层二氧化碳和甲烷排放量的估计仍然不确定。
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和加拿大魁北克大学的研究人员分析称,排放增加的大部分来自此前未被计算在内的甲烷脱气过程,即甲烷穿过大坝,在下游产生气泡。在G-res模型中,他们通过特定的通量路径,以空间和时间明确的方式,作为水库特征的函数,估算了每个单位面积和每个水库的二氧化碳和甲烷通量。
结果表明,脱气逸出的甲烷通量比以前认识的大得多,扩散的甲烷通量比以前估计的低,而二氧化碳排放量与以前报道的相似;单位面积水库的温室气体通量比以前的研究结果高29%,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在全球估算模型中引入了脱气通量;北方地区以二氧化碳通量为主,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以甲烷脱气为主,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温室气体库总通量最高;水库的温室气体通量对输入参数非常敏感,这些输入参数在未来几十年里很可能受到气候变化的强烈影响。研究发现甲烷脱气作用约占水库排放总量的40%,且热带和亚热带水库是温室气体排放量最高的地区。据估计,83%的甲烷排放发生在热带气候区。
这些结果突出了一个关键的需求,即更好地理解与气候相关的温室气体排放驱动因素,并更好地量化通过甲烷脱气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吴秀平)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29/2020GB006888
北极监测与评估计划发布《2021年汞评估》报告
自1998年以来,北极监测与评估计划(AMAP)对北极汞污染进行了科学评估。近日,AMAP发布《2021年北极监测与评估计划汞评估》报告,更新了2011年AMAP有关汞评估的相关信息,以及2018年AMAP有关污染物对北极野生动物影响的相关信息,并介绍了北极汞污染对人类健康影响的最新信息。报告主要结论包括以下内容。
世界各地人为排放的汞继续迁移到北极环境中。过去20年,北极大气中的汞水平普遍下降,而北极生物群中的汞含量既有上升趋势,又有下降趋势。生物群的不一致趋势是由复杂的环境过程造成的,其中一些过程也与气候变化有关。
生活在北极的人们仍然是全球汞暴露程度最高的人群之一,一些北极野生动物面临着高水平的汞暴露。地理热点地区和一些高度暴露的物种,特别是海洋哺乳动物和海鸟,令人担忧。
新的研究增加了人们对汞来源及其如何在北极生态系统中迁移的了解。特别是,人们对汞的长距离迁移、在北极的沉积过程、如何在苔原和多年冻土中迁移,以及无机汞如何在北极转化为毒性更大的甲基汞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气候变化对北极汞环境行为产生了影响,尽管对野生动物和人类接触汞的长期影响仍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气候变化影响的最明显证据与多年冻土融化和冰川融化释放的汞有关。物种分布的变化也在改变食物网中的汞暴露。
模型研究表明,制定严格但可行的全球汞排放控制政策可以在近期和中期降低未来北极汞的浓度。尽管模型中存在不确定性,但它表明即使是最温和的减排政策也不能拖延。减少新的人为排放是减少汞在环境中积累的关键。(廖琴)
全球陆地保护区覆盖目标达成质量亟待提高
近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联合发布《2020年保护地球报告》,总结了“爱知生物多样性目标11”的完成现状,展望了一系列在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的指引下即将出台的新的全球自然保护目标,并确定了进一步改善自然保护地与保留地网络的关键机会。报告主要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2010年以来全球自然保护区覆盖目标取得了巨大进步。2010年以来全球范围内保护区面积已增至近2100万km2。自2019年首次记录“其他有效的区域保护措施”(OECMs)以来,这些区域又为全球保护区网络增加了160万km2。海洋与沿海地区的保护区和OECMs增长最快,海洋与沿海地区68%的网络区域是在近10年内建立的。
需要进一步确保所有对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具有重要意义的领域得到保护。截至2020年底,全球33.8%的陆地生物多样性关键区域没有获得任何保护,33.9%的海洋生物多样性关键区域没有获得任何保护。关于保护区与OECMs的治理和管理成效的数据仍然不足。仅有18.29%的保护区覆盖区域开展了管理有效性评估,许多评估可能没有达到有效性标准。
未来建议扩大对评估的广泛应用,以更好地理解有效管理与公平治理的有利条件。制定并实施有意义的全球指标,推广最佳实践。持续监测站点一级的结果,并为全球指标提供信息。将保护区与保留地纳入国家政策与规划的主流,开发综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方法。承认和加强保护区作为应对多种社会环境挑战的自然解决方案的潜力,包括气候变化、水安全与灾害风险管理,从而促进若干全球公约的实施。(裴惠娟)
《中国科学报》 (2021-06-24 第2版 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