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珊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12-31
选择字号:
打压互联网专车服务是“削足适履”

 

■王珊

近日,上海市交通委以非法营运为由,查处了12辆滴滴专车,其中5辆车驾驶员被行政罚款各1万元,剩余7辆车仍在调查取证。而上海市交通委副主任杨小溪更是直接表示,“滴滴专车是黑车,营运不合法”。此言一出,再次引发人们对滴滴专车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其实,这已经不是上海市政府第一次声明对滴滴专车的态度,在今年8月份滴滴专车推出后没多久,上海市交通委就有过类似的说法。其依据也很明确,即与出租车较为完善的管理措施相比,滴滴专车仍处于法律的空白地带,监管、安全上皆存在隐患,并且会冲击既有的出租车市场,实为“黑车”。

对此存在担忧的当然不只上海市政府一家,就在12月27日,南京市客运交通管理处开出首张“专车罚单”,对前期查到的两辆专车各罚款8000元;而两个月前,沈阳也正式叫停了专车。

目前,除了滴滴专车外,国内市场提供约租车服务的还有人民优步、快的专车等服务提供商。然而,与政府打压专车的决心相比,专车在乘客这里却有着非常高的认可度,并且迅速集聚了规模相当大的用户群。

其原因很简单,约租车一方面为人们出行提供了方便,解决了公众出行的大难题,一方面则以更加优质的服务获得了乘客的好评,如人民优步等提出的5分钟响应、10分钟到达的承诺等创新服务,更是赢得打车人的青睐。

事实上,以通过APP开展专车租赁业务的模式,最早可追溯到美国的Uber。Uber是一个按需要服务的O2O网站。每一个有需求的用户通过移动终端向Uber发送请求,即找到自己的搭乘服务。在推行之初,Uber也遇到了专车的类似问题,不过这并没有阻止它渗透到全球120多个城市,包括中国的北上广深。

由此可见,作为移动互联时代新生事物的代表,约租车生存的土壤非常肥沃。而这土壤即是公众迫切难解的交通难题。目前,城市尤其是一线城市出租车人均占有率极度不足,以北京为例,据统计,每1万人才有42辆出租车可提供。

在这样的情形下,封杀并不能解决百姓出行的难题。在笔者看来,当务之急,不是以“合法性”为由对其进行打压,而是要思考如何将其合法化、规范化。而且,与现代交通发展的日新月异相比,既有的交通法律法规也到了修订和完善的时候。

须改变的不是脚,而是鞋子。否则,一味打压只能是“削足适履”。目前,政府需要从根本上改进交通运营机制,打破既有的出租公司垄断市场的局面,允许创新,为公众提供更方便的出行服务。这样,滴滴专车等服务不仅不会扰乱既有的出租车市场,还能带来更大的市场效应,甚至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中国科学报》 (2014-12-31 第1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研0”科研入门需要作哪些准备? 中国科学家首次发现“无摩擦的冰”
冰表面长啥样?原子级分辨图像揭晓答案 北方中纬高频雷达网发布首批科学探测结果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