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韩忠朝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11-7
选择字号:
围产期干细胞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潜力

 

■韩忠朝

胚胎干细胞和神经干细胞的研究,为中枢神经损伤修复、变性疾病的治疗展示了光明的前景。但受道德伦理的限制,人胚胎干细胞和神经干细胞并不易获得。因此,寻找理想的神经干细胞来源一直是十几年来细胞治疗的重点研究课题。

由于突破了胚胎干细胞所难以逾越的法律与伦理的瓶颈,围产期干细胞在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中越来越具有更广泛的使用价值,特别是间充质干细胞(MSC)近年来成为神经科学的研究热点之一。

在脑血管病治疗方面的应用

脑血管病是指脑部动脉或支配脑的颈部动脉发生病变,从而引起的颅内血液循环障碍、脑组织受损的一组疾病。研究发现,将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到脑缺血或出血动物中,动物的神经功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证明间充质干细胞可以有效地促进脑血管疾病引起的神经功能损伤的修复。

大量动物实验证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适宜条件下能够定向分化为神经细胞,但目前其应用于临床治疗神经系统损伤性疾病的报道较少。

韩国Bang等发现,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以改善脑缺血动物的神经恢复,系统的评估发现没有与细胞移植相关的不良反应,也没有血清学及影像学影响,认为对严重脑梗塞患者进行静脉输注移植自体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种可行、安全的治疗方法,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功能恢复。

邓志锋、孙洪波、朱建新等人针对不同的脑血管病做了多项临床研究实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多项研究实验表明:间充质干细胞用于脑梗塞或脑出血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并显示出一定的近期疗效,需要临床进一步扩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在小儿脑瘫治疗方面的应用

目前已经发现有多种因素会造成新生儿脑损伤,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围产期窒息及由此引发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近年来,在HIE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药物治疗和干预措施方面均取得了较大进展,已经延伸到基因和分子水平。然而目前的治疗仅限于支持疗法,没有直接阻止脑损伤进程或促进脑神经再生的措施。

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治疗多种系统疾病方面具有可行性和应用优势,临床应用具有取材方便、可塑性强、应用范围广、没有排斥反应及伦理学问题等优点。

细胞产品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科研团队于2006年研究出了分离脐带MSC的方法,脐带MSC有望成为骨髓MSC的理想替代来源。

吴芳等分析了2005-11/2006-12广东医学院附属南山医院收治的采用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的20例脑性瘫痪患儿的临床资料,应用脐血间充质干细胞鞘内注入的治疗方法,1次/周。治疗4周后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中卧位与翻身、坐位、行走与跑跳功能及小腿三头肌肌张力均得到明显改善。

在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治疗方面的应用

神经变性疾病是一类以神经元变性或凋亡为特征的慢性进行性神经系统疑难病。谷氨酸释放抑制剂利鲁唑可减缓疾病的进展,但该药价格昂贵,疗效不明显,并不能治愈ALS,不能改善症状或逆转进行性恶化的趋向,而且有些患者会产生很大的副反应。

干细胞及基因治疗是攻克神经系统疑难疾病的一个方向,大量实验表明,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在治疗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中已显示出特殊的治疗优势和临床价值,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具有巨大的临床应用潜力。人脐带间充质细胞具有干细胞的特征,有多向分化的潜能,在一定条件下可诱导成神经干细胞,并向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分化,同时来源广、取材方便、排异反应弱,在治疗ALS等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栏目主持:赵广立

《中国科学报》 (2014-11-07 第15版 纵览)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固体核磁共振新进展! 新生开学,导师:8点要做,3点不要做
3颗火山玻璃珠证明月球1.2亿年前仍活着 实验室培养干细胞或成为癌症治疗突破点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