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萨苏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11-7
选择字号:
高士其:中国生物学界的霍金

 

年轻时的高士其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1988年高士其去世的时候,人们经过统计发现,半个世纪以来,高士其在全身瘫痪的情况下,居然写下了高达三百万字以上的科学论文、科学童话故事和多种形式的科普文章。

■萨苏

笔者的一位朋友在天文台工作,到他那里做客的时候看到一幅令人头晕目眩的星图。这位老兄看出我是外行,笑道:“这里还有一颗用中国科学家命名的星呢。”说着抬手指出,赫然是“高士其星”。

高士其,福建福州人, 192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30年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研究院。1931年回国历任中央医院检验科主任,桂林盟军服务处技术顾问、食品研究所所长,是最早前往延安的留美科学家。曾任全国第一、二、三、四、五届人大代表,中国科协顾问、常委,中国科普创作家协会名誉会长等职务。1999年,经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审议通过,将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一颗国际编号为3704的小行星正式命名为“高士其星”。

在今天的世界科学领域,有一位几乎无法动弹,但却令人景仰的科学家,那便是英国物理学家斯蒂芬·威廉·霍金。人们评价他是有史以来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但他的贡献是在他被卢伽雷氏症禁锢在轮椅上二十年之久的情况下作出的。在中国,也有这样一位被禁锢在轮椅上数十年的科学家,那就是曾担任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自然科学》副主编的国家一级研究员高士其。

尽管两人都在严重疾患的折磨下依然为人类的科学发展作出卓越的贡献,但两人的致病情况略有不同。霍金的运动神经元症其起因至今是一个谜,著名的“冰桶挑战”便是因此而设。而导致高士其瘫痪的,仅仅是普通的脑炎病毒。

1930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后前往美国留学,在芝加哥大学攻读细菌学的高士其于一次实验中遭到脑炎病毒的侵袭,虽然经抢救得以生还,但终因病毒的影响留下了严重疾患,并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加重。在人类不断遭受埃博拉病毒、非典和艾滋病困扰的今天,许多为征服疾病恶魔而奋斗,在危险的环境中努力探索的科学工作者身上,都可以看到高士其的影子。

被病毒感染导致行动障碍的高士其,却令人惊讶地继续在中国科学领域活跃达数十年之久。与霍金在致残后越发向科学的纵深钻研不同,高士其选择了拓展生命的广度。他是中国早期科普工作的代表人物,曾著有《细菌与人》《细胞的不死精神》《病的面面观》《霍乱先生访问记》《伤寒先生的傀儡戏》等经典著作,被束缚在轮椅上的高士其,在文字上却笔趣盎然、生机勃勃,他的文字严谨而充满诙谐,伴随了一代代人开始对于自然世界的认知,并为人们所铭记。笔者的童年时代,订购过一本儿童科普杂志。在其中一期的扉页上,曾见到高士其的题字。那时高士其已经几乎无法控制自己的肢体,但仍顽强地为孩子们写下了自己的期许。最初,笔者为其稚拙颤抖的字体感到惊讶,认为不像是科学家所书,但随后读到高士其的故事和基于他经历的传记体科普读物《与疾病作斗争》,不禁对这位顽强的学者改容相向,充满敬意。

今天这个时代,霍金在重病之中依然可以和这个世界沟通,靠的是高科技的支持。而高士其所处的年代,使他只能依靠自己的坚强。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晚年的高士其因为喉头病变已经无法发出正常的语音,但他依然努力通过音调的变化传达要表达的信息,在长年陪伴他的医护人员帮助下,利用这种模糊的喉音进行科普创作。人们在阅读《我的土壤妈妈》这样轻松有趣的科普作品时,很难想象他居然是在这样的状态中完成的。

1988年高士其去世的时候,人们经过统计发现,半个世纪以来,高士其在全身瘫痪的情况下,居然写下了高达三百万字以上的科学论文、科学童话故事和多种形式的科普文章。孩子们大概永远也不会忘记“高士其爷爷”,那不仅仅是因为他的科研成果和作品,更是因为他乐观顽强的人生精神。

高士其的研究领域主要在细菌学方面,与试图揭示宇宙起源的霍金相映成趣。霍金曾于2002年和2006年两次到中国访问。有意思的是,虽然霍金可能不知道这里曾诞生过一位和他如此类似的科学家,但两次到访都曾经拜访高士其的母校清华大学,仿佛冥冥中某种不为人知的缘分,让东西方两位同样身残志坚的学者,遥相致以自己的问候。

《中国科学报》 (2014-11-07 第11版 学人)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固体核磁共振新进展! 新生开学,导师:8点要做,3点不要做
3颗火山玻璃珠证明月球1.2亿年前仍活着 实验室培养干细胞或成为癌症治疗突破点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