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文冬
随着近日我国大气治污责任和考核细则的出台与明确,各地开始频推“禁煤令”——即禁燃低卡煤。在行政手段的强行推动下,我国天然气有望进一步加大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
而中石油腐败窝案的进一步发酵,或许也将成为意料之外的天然气市场化价改的推动力。日前已有消息称,中石油管道业务将收归国家管理,并且专门的国家天然气管道公司有望成立。
2013年我国天然气表观消费量将达到165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1.9%,占一次能源的比重将从2012年的5.4%上升为5.8%,但对外依存度也将由2012年的29%上升至32%。
出于对能源安全的考虑,中石油、中石化等四家国企垄断了国内传统天然气的开发,中石油更是掌握了全国大部分天然气的进口、开采与输送等。使用天然气的普通老百姓最常听到“天然气进口价格过高,企业亏损严重”的说法,而这通常被视为天然气价格上涨顺理成章的理由。
其实,虽然进口气价的确不便宜,但是相关企业早就在管网运输过程中“偷偷”加码。
天然气在从“三桶油”运输到各省管网再到大用户局域网的过程中,需要增加的实际费用并不高。但天然气管网的垄断性则导致各地管网公司的加价动辄为成本的若干倍。
在最终的进户气价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管网公司私自加码的费用,而这通常不被视为回收的价格成本,所以人们看到的仍然是进口气价的“高昂”与销售价格的“低廉”。
工业革命时期是从薪柴到煤炭的转变,石油时代是从煤炭到石油的转变。如今人类社会已经进入第三次能源转型期,即从高碳到低碳,而低碳就是以天然气为桥梁,过渡至太阳能与风能等新能源。
显然,目前仍以煤炭为主要消费能源的中国还处于“工业革命时期”。如果能抓住天然气转型的机遇,无疑将为中国今后的低碳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但由于从开发勘探、进口到运输销售的过程中存在各种垄断,中国天然气市场化改革一直遭遇巨大的阻力。这种排他性的制度垄断也导致如煤层气等迟迟得不到应有的开发利用。
因此,尽管将天然气管道业务从中石油剥离的确是推动市场化的重要手段,但是如果之后成立的国家天然气管道公司只是目前的翻版,那么此次剥离并不能真正达到推动市场化改革的目的,也无法理顺天然气的市场价格。
打破垄断的目的,不是为了建立另一家垄断企业。只有将天然气领域对民资甚至外资开放,才能真正培育市场化的体系,最终顺利实现中国低碳社会的转型。
《中国科学报》 (2013-09-25 第6版 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