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丁佳 通讯员 王继荣 罗国金 王佳斌
9月末的北京,秋雨连绵。可当夜幕降临后,位于北京五棵松的解放军总医院门诊楼却仍然灯火通明,人来人往。18时30分,夜间门诊准时开始,候诊区已坐满了操着不同口音的患者。
今年是解放军总医院60周年华诞,半个多世纪来,该医院秉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已逐渐发展成一家在百姓间有口皆碑的综合性医疗机构。
“我们军队医院追求的不是商业利润,而是要实现政治、军事和社会效益最大化。”总医院院长李书章说,“60年来,医院一直在拓展医疗服务领域,为的就是最大限度地把人才和技术资源辐射到全国,让更多普通患者享受到优质医疗技术服务。”
“看别人看不了的病”
“作为全军医院的‘排头兵’,总医院就应该看别人看不了的病、治别人治不了的症、做别人做不了的手术。”李书章说。
东北的尹女士被发现患有主动脉瘤,此类病变传统外科手术死亡及截瘫并发症极高。今年5月,患者抱着最后一线希望来到了总医院。
血管外科主任郭伟团队首次应用多分支支架型血管完全腔内重建了患者体内所有内脏动脉,成功实施手术。“我是国内第一个接受此类手术的人,手术很成功,我的恢复良好。”她说。
同样幸运的不止一人。
因脸部生有大面积鲜红斑痣,年轻的小霞(化名)找不到男朋友,大学毕业后两年多都找不到工作,令她十分痛苦。总医院激光医学科主任顾瑛将一束小小的激光化为手中的“魔棒”,使她恢复了清秀的容貌。如今,小霞已成为外企的主管。
“送医上门” 延伸服务区域
在和平时期,一家部队医院应当怎样更好履行自己的天职?在解放军总医院全体医护人员心中,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就是对这个问题最好的解答。
今年4月,四川芦山7.0级地震发生后,总医院远程医学中心立刻启动24小时灾难现场远程应急救援服务。
12岁女孩高诗芹右腹部被压14小时,情况危急。21日凌晨1时,急诊科田万管和肝胆外科项灿宏两位专家为她进行了全程远程会诊,指导现场医疗队开展抢救,在手术车上剖腹探查,处置损伤脾脏和胰腺,女孩终于成功获救。
这只是远程医学“送医上门”的案例之一。
为了让先心病患儿早日祛除病痛,2012年3月以来,总医院专家走遍了西藏、四川、云南、新疆等6省区20多个市县,行程10多万公里,筛查2万多人,确诊先心病患儿329人,救治253人。副院长兼心外科主任高长青还用世界上最先进的机器人手术系统,将好几个孩子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苦练“内功” 提升服务质量
人命关天,医疗质量和安全是医院的生命线。连续3年,总医院持续推进标准化建设,先后制定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标准和管理标准体系,包括1907条《业务运行标准》和463条《员工行为标准》,将其编成应知应会《口袋书》,人手一册,显著减少了医疗缺陷、纠纷,患者满意率大幅提升。
如今,到神经内科住院的患者,都可以看到医护人员专门为其制作的入院宣教视频,详细介绍了科室情况、疾病和药物知识等内容。“我们制作这个视频,就是要让病人也能享受到同质化、标准化的健康教育服务。”总医院神经内科主任于生元说。
近年来,总医院被评为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全国医疗帮带工作先进单位,在中国公立医院社会贡献度综合评估中名列榜首,高分通过全军医院等级评审。面对一片赞誉,医院政委陶德平却说:“作为全军总医院,我们要继续当好军民的排头兵,始终走在全国全军医院前列,为更多患者造福。”
《中国科学报》 (2013-09-25 第4版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