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天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3-6-28
选择字号:
与政治共舞的肖斯塔科维奇

 
■周天
 
“等待枪决是一个折磨了我一辈子的主题。”这是肖斯塔科维奇自传《见证》里的一句话。这位戴着深度近视眼镜的20世纪前苏联作曲大师,脸上始终蒙着深深的忧郁,即使笑也令人感觉是种苦笑。
 
肖斯塔科维奇于1906年9月25日生于俄国圣彼得堡,母亲曾是一位优秀的钢琴家,也是肖斯塔科维奇学习音乐的启蒙老师。他从9岁开始跟母亲学习钢琴,11岁时开始学习作曲,19岁创作的《第一交响乐》使他在国际乐坛崭露头角。
 
1934年,肖斯塔科维奇的歌剧《姆岑斯克县的麦克白夫人》在列宁格勒举行首演,好评如潮。这部被誉为无产阶级歌剧里程碑的杰作将他推向了巅峰。一时间,这位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俨然成为苏联音乐第一人。
 
中国有句老话,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两年后,斯大林出席观看了该剧在莫斯科的首演,第一幕还没结束便愤然离场。于是乎,肖斯塔科维奇的恶梦降临了。这一年,苏联的大清洗进入高潮。“人民公敌”肖斯塔科维奇意识到自己在劫难逃,便收拾起一只手提箱,静静地等待被枪决的那一刻。
 
幸运的是,斯大林没有将他投入监狱。也许,在斯大林看来,这个才华横溢的音乐家对他的统治是种有益的装饰。
 
1937年,作为“赎罪”,肖斯塔科维奇完成了《第五交响乐》,并将它献给斯大林。在此后的岁月里,他一直生活在恐怖和悲剧的阴影中,小心谨慎地掩盖着自己真实的内心。面对一次次的残酷运动,他不得不妥协于现实的压力。而这一切也使他化险为夷,躲过了一次次可能被枪毙的命运。
 
他这一生共创作了147首音乐作品,其中《第七交响乐》(也称《列宁格勒交响乐》)是他获得世界性声誉的一部作品。不管是对俄国人还是对美国人来说,二战时苏联的最高象征就是这部交响乐。
 
该作完成于1941年。这一年,希特勒的德国以32个步兵师、4个摩托化师、4个坦克师和一个骑兵旅,还有6000门大炮、4500门迫击炮和1000多架飞机猛烈进攻列宁格勒。希特勒决心在这一年秋天结束之前,将这座城市从地球上抹掉。肖斯塔科维奇回忆说:“战争的来到使俄国人意外地获得了一种悲伤的权利”。战争改变了一切,在饥饿和寒冷的摧残里,在死亡威胁的脚步声里,肖斯塔科维奇意外地得到了悲伤的借口,他终于可以安全地在自己的作品中表达悲伤了,再也不用害怕什么。
 
《第七交响曲》是在隆隆的德军炮声中首演的。当时饿殍满城的列宁格勒已凑不齐一支完整的乐队,参加的20个乐手中一半是被担架抬来的,骨瘦如柴的指挥甚至挥不动指挥棒。仅经过15分钟的排练后,《第七交响乐》就在列宁格勒大剧场匆匆首演了,饥饿的人们从四处聚拢进来……
 
首演获得空前的成功,《第七交响曲》立刻成为这个正在遭受耻辱的民族的抗击之声。斯大林将它宣传为反法西斯的颂歌,并得到了盟国的好评。接下来,《第七交响曲》来到了凯旋门,乐曲的总谱被拍摄成微型胶卷,由军用飞机穿越层层炮火运往美国。1942年7月19日,著名指挥大师托斯卡尼尼在纽约指挥了《第七交响曲》。作为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大合唱,广播电台向全世界做了实况转播。《时代》杂志将作曲家身着消防制服、头戴消防帽的照片登上了封面。
 
在肖斯塔科维奇的一生中,他几乎从来就没有离开过政治的旋涡。不管愿意与否,他总是在荣誉的顶端或者政治危机的险境之间徘徊。1975年9月,他死于肺癌,被葬在莫斯科新圣女公墓。1976年,他的回忆录被他的口述的整理者、俄罗斯学者伏尔科夫带到了国外,几年后,回忆录面世,题名《见证》。
 
有人说,如果说肖斯塔科维奇在中国知识分子中的影响力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有过短暂的复兴的话,恐怕要归功于《见证》的出版。《见证》是笔者读过的最好的一本自传。一位大师如此真实地表露自己的优点和弱点,坦白自己内心的爱和恨,实为难见。
 
在西方舆论看来,肖斯塔科维奇和马雅科夫斯基没什么区别,都是依附在斯大林体制内的御用艺术家。但《见证》一书,却让我们读懂并深深理解生活在专制下那巨大的痛苦。
 
在该回忆录的开篇,肖斯塔科维奇这样写道:“关于往事,必须说真话,否者就什么也别说。追忆往事十分困难,只有说真话才值得追忆。回头看,除了一片废墟,我什么也看不到;只有尸骨成山。我不想在这些废墟上建造新的波将金村,我们要努力只讲真话……”
 
《中国科学报》 (2013-06-28 第16版 雅趣)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科学网2025年4月十佳博文榜单公布! 实验室制造出首枚“黑洞炸弹”
氧化物-氧化物界面催化研究取得新进展 哈佛认证抗衰清单:红茶+浆果有助逆龄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