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动车事故
中国改建的瓦良格号航母
首次撤销国家科技奖项
抢盐事件
“人耳鼠”争议
渤海溢油
6月4日,国家海洋局接到康菲石油公司报告,在蓬莱19-3油田B平台东北方向海面发现不明来源的少量油膜。自此,渤海溢油事故开始浮出水面。5个月后,调查结果公布:康菲石油中国有限公司生产作业过程中违反总体开发方案,制度和管理上存在缺失,明显出现事故征兆后,没有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导致该重大海洋溢油污染事故。截至8月末,渤海溢油事故造成累计5500平方公里海面遭受污染,其中劣四类水质海面超过870平方公里,部分渤海周边岸线收到溢油事故影响。该漏油事故时从公开之日起就受到公众高度关注,康菲应对不力、如何提起公益诉讼、康菲如何赔偿等等不断成为热点话题。
点评:康菲石油公司消极应付、执行不力激起了众怒,其背后则是监管部门追责手段乏力。纵观国外,一旦发生海洋污染,罚款足以使肇事企业牢记教训,而刑罚也足以让相关责任人承担违法代价。
电梯事故
7月5日,北京地铁四号线动物园站自动扶梯安全事故,造成1死30伤。事故经认定为电梯生产商负主要责任。由地铁扶梯到升降电梯,随后,不少城市纷纷上演了“电梯惊魂”,电梯故障让这种“上上下下的享受”变成一种恐惧。电梯缘何成为“凶器”,分析认为保养不力是主要原因。进一步探究,会发现从使用者、行业到监管机构都难辞其咎。电梯行业有竞争压力和盈利冲动,并对维护保障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完全依赖市场手段肯定无法保证电梯的日常维护和保养。
点评:在使用者安全意识参差不齐的情况下,提供安全的公共服务产品无疑是政府的主要职责。在公共安全监管上如何填补漏洞,是考验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依据。
温州动车事故
7月23日20时30分,甬温铁路线温州境内,由北京南开往福州的D301次动车与杭州开往福州南的D3115次动车发生追尾事故,造成40人死亡,172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19371.65万元。12月29日, 经国务院批复的“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调查报告认为,事故是一起因列控中心设备存在严重设计缺陷、上道使用审查把关不严、雷击导致设备故障后应急处置不力等因素造成的责任事故。而铁道部原部长刘志军、副部长陆东福、总工程师何华武、原副总工程师兼运输局原局长张曙光等54名事故责任人员也因此受到相应的党纪、政纪处分。司法部门正针对责任人是否涉嫌犯罪问题展开独立调查。动车事故让备受诟病的铁道部再度蒙羞,在事故处理过程中铁道部不痛不痒的姿态,无异于在人们的伤口上撒盐。
点评:对普通百姓来说,铁路首先是一条生命线,然后才能是交通线,而不应是政绩线。漠视生命、无视人民的感情,才是国人出离愤怒的原因。
校车安全事故频发
11月16日,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榆林子镇小博士幼儿园校车与一辆大翻斗运煤车相撞,造成19名幼儿丧生,44人受伤。12月12日,江苏省徐州市丰县一辆小学校车发生侧翻并掉入旁边一条小河中,事故造成15名学生死亡。12天后,云南省广南县一辆载着12名学生的面包车坠下山崖,7人丧生。在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校车仿佛受到诅咒一般,接二连三地将一个个稚嫩的生命送进了鬼门关。发生这些校车事故的地点多为偏远、贫困的乡镇。对于这些地区的学生来说,上学路途遥远,学校又无力购买足够多和足够好的校车,“黑校车”或“超载车”几乎成了他们唯一的选择。加之这些车辆的驾驶员素质良莠不齐,惨剧的发生几乎是迟早的事。
这令人想起另一群孩子。今年夏天,北京以“存在安全隐患”为由,决定关停24所打工子弟学校,1.4万余名打工子弟学生又一次被粗暴的政策推向失学的边缘。
点评:留守儿童朝不保夕,流动儿童命运未卜。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事故越来越多、悲剧屡禁不止?都说孩子是祖国的明天,可这些孩子的明天又在哪里?
抢盐潮
2011年中国什么东西卖得最火?看看全国大小商店里空空如也的食盐货架就知道了。2011年3月,日本福岛核事故甚嚣尘上,中国的抢盐大战就迅速打响。广东、浙江、安徽、江西等地均发生抢购碘盐的现象,很多人甚至几箱几箱地买。几天内,多家超市货架上的食盐被抢购一空,而个别商家也趁机提价,单包食盐的售价甚至飙升至10元以上。据悉,抢盐现象的出现缘自一条“碘盐可防核辐射”的谣言。日本核泄漏事故发生后,这条谣言通过网络和手机广泛散播,迅速引起了民众的恐慌,并立即发展成一场令人匪夷所思的全民运动。随后几天,政府和各方专家进行了高密度辟谣,抢盐事件终于偃旗息鼓。
点评:国人安全感的缺失,源于科学知识的匮乏。除了保障食盐供应外,政府部门还应该认识到,国民的理性也许更需要被抢救。
争议阴滋病
4月,一则“阴性艾滋病”流行的消息在网上流传。染上此症者声称自己有盗汗、手脚麻木等与艾滋病感染极为类似的症状。但经过多次HIV检查,结果仍为阴性,临床报告也显示他们“无明显的器质性病变”,因此他们自称“艾滋病阴性感染者”。有人认为他们并没有病,只是“恐艾”等精神因素所致。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团队的研究显示,这些患者主要是受到比较常见的性传染病原体传染,其中超过2/3感染了EB病毒。卫生部官员称,没有证据表明该人群所述疾病具有传染性和聚集性。据称,相关研究仍在进行。
点评:艾滋病刚被发现时,也被称为怪病。但科学的发展表明,不管多么怪的病症,只要给科学家时间,就一定有水落石出的那一天。
地沟油产业链曝光
9月,公安部指挥浙鲁豫警方侦破了一起特大利用“地沟油”制售食用油案件,揭开了“地沟油”流向餐桌的黑色产业链。这条黑色利益链条曝光后,全国各地都掀起一场打击浪潮,至12月共查实涉案油品6万余吨;打掉28个省份的60个犯罪网络。一方面是公安部打击“地沟油”的辉煌成果,另一方面是现有技术手段在检测“地沟油”上止步不前,这让“地沟油”在2011年的诸多食品安全问题中显得异常刺眼。
点评:彻底制止“地沟油”犯罪,需要在回收环节多想办法,同时出台补助政策鼓励回收。公安部的战果在庞大的“地沟油”产量面前还很渺小,把“地沟油”制成生物柴油才是有效的途径。
砍医事件
9月15日,北京同仁医院43岁女医生徐文被一名患者重创17刀,虽经抢救脱离生命危险,但其遭遇一时间成为医生们心头难以抹去的阴霾。此事件发生前一个月,南昌市第一医院门口发生大型械斗,起因为医患纠纷;此事件发生后一个多月,广东潮州男科医院,一患者砍杀该院副院长。从统计上看,这些激烈的事件仍然只是少数,但是在资讯发达的今天,少数总会影响多数。医患交恶,渐成中国社会的一种病态。从救命到致命,医患冲突指向的不仅是医疗投入不足和配置不均,某种意义上更成了全社会愤怒情绪的出口。
点评:医患交恶,从根本上,还在于投入不足。从政府在医疗投入上的表现可以看出,还有许多比医疗更重要的地方。这确实是个“什么比什么重要的问题”。
歼-20试飞
1月11日,中国第5代歼击机歼-20的试验样品在成都顺利升空,飞行18分钟后成功着陆,伴飞的歼-10拍摄了试飞的全过程。尽管歼-20的相关数据尚未披露,但是国外专家仍对其性能进行了大胆估测。
歼-20宽机身,大面积三角翼,鸭式前置水平尾翼,使用两个全动垂直安定面。从大尺寸性能来看,歼-20可能最适合完成远程截击任务,可拦截敌方战略轰炸机、运输机、加油机、预警机、指挥机等,也可用作隐形轰炸机,还能攻击远处的海上目标及航母战斗群。与美国F-22战机相比,歼-20的优势在于起点高,有后发优势。最关键的是,歼-20将更多用于国土防空或者进行自卫作战。
点评:随着战斗机的技术复杂程度越来越高,第四代(或第五代)战机已经成为考较一个大国国家综合国力的标杆。在欧洲国家止步于台风、阵风这些三代半战斗机的时候,中国作为继美国和俄罗斯之外第三个研制第四代战机的国家,充分证明了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歼-20首飞,代表着中华民族飞起来了。
蛟龙号深潜
中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继创下3759米的下潜深度纪录后,7月1日,搭载“蛟龙号”的“向阳红09”试验母船从江阴苏南国际码头起航,奔赴东太平洋执行为期47天的海上试验任务。此次载人潜水器“蛟龙号”承载一名潜航员和两名科学家,在5000米左右深度超常环境下进行资源勘察、科学考察和其他深海特定作业。据悉,当下潜能力达到5000米深度后,可使中国深海活动能力覆盖世界70%以上的洋底。根据“蛟龙号”海试方案,“蛟龙号”将开展海底照相、摄像、海底地形地貌测量、海洋环境参数测量、海底定点取样等作业试验与应用,全面考核其在5000米水深的设计功能和性能,进一步锻炼和培养中国载人深潜技术能力,为下一步开展设计深度指标的试验和应用奠定基础。
点评:“蛟龙号”是我国自行设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一台深海载人潜水器,是一条地地道道的“中国龙”。
中国航母元年
2011年可以称得上是中国航母元年。这一年,中国军方首次证实中国正在改建一艘瓦良格号航空母舰。8月10日凌晨,中国航母平台开始离开码头,进行航海试验。其后又于11月、12月展开了两次航行测试。对于航母测试,中国国防部四次回应,表明中国的意图:中国航母只用于教学训练,中国的和平政策不会改变。尽管瓦良格号改装于废旧航母,距真正形成战斗力还有很长时间,且离世界级航母相去甚远,但这仍被视为中国国防力量的彰显和中国“硬实力”的体现。瓦良格号的接连三次试航,标志着中国海军力量的发展迎来一个新阶段。
点评:2011年,中国铺设了一条充满想象和希望的航母之路。国人百年航母梦圆,成为中国军事现代化过程中又一代表性事件。
天宫一号升空
9月29日21时16分3秒,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飞行器全长10.4米,最大直径3.35米,由实验舱和资源舱构成。它的发射标志着中国迈入中国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第二阶段——建立初步空间站。11月3日凌晨,天宫一号顺利实现与神舟八号飞船的对接任务。按照计划,神舟九号、神舟十号飞船将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依次与天宫一号完成无人或有人交会对接任务,并建立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天宫一号使中国人的飞天梦想继续延伸、拓展,代表了中国愈加宏伟的民族抱负以及科技理想。天宫一号已成为另一个象征,表明中国通过几十年经济繁荣的财富积累、国力提升,能集中力量发展航天事业。
点评:但我们也需要清醒地认识到,与美俄等国家相比,中国的空间站技术仍处于起步阶段,天宫一号的发射,只是中国努力缩小差距的开始。
萤火一号失踪
“萤火一号”是中国火星探测计划中的第一颗火星探测器。11月8日,“萤火一号”与俄罗斯“福布斯—土壤”探测器一起发射升空,开始对火星的探测研究。按照既定计划,两个探测器发射升空后,“福布斯—土壤”探测器上的主发动机开始工作,并通过3次点火将探测器送入环火星轨道。然而刚升空不久,俄方探测网中,“福布斯—土壤”探测器信号丢失,“萤火一号”也不知所踪。9日,俄方宣布“福布斯—土壤”火星探测器变轨失败。“萤火一号”至今仍在地球家园附近徘徊。
点评:第一次与火星亲密接触以探测器“搭错车”而告终,如同本来寄予深切希望的孩子却走丢了,中国火星探测实施人员对此次事故感到万分惋惜却无能为力。我们相信,利用自己的火箭将探测器送上火星仍然指日可待。
中微子超光速实验
9月,欧洲原子能研究机构在大型中微子振荡实验(OPERA)项目中意外检测到,中微子的速度快于光速。11月,OPERA研究人员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复核,再次确认了“中微子超光速”的实验结果。实验结果引起了全世界的热议,物理学界的星星之火也点燃了公众的好奇心。许多人甚至认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错了,现代物理学大厦的基石被撼动,并开始幻想时间旅行的实现。至今,物理学家仍然对此表示怀疑,一些理论物理学家开始寻找中微子的特殊性质。他们认为,即使实验结果准确也不能证明相对论错误,就更不用说时间旅行了。
点评:自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以来,物理学理论似乎沉寂了近一个世纪。不管中微子是否真的超光速,人们期待物理学取得新进展的迫切之心却不假。
首次撤销国家科技奖项
2月,科技部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发布通告,正式撤销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原教授李连生等2005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的决定,并收回奖励证书,追回奖金。这是我国首次撤销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奖项目。
2008年初,西安交大退休教授杨绍侃等对李连生等2007年申报的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项目进行实名举报。2010年3月,西安交大决定:因李连生严重学术不端行为,取消其教授职务,并解除其教师聘用合同。随着调查的深入,李连生等2005年所获的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项目被发现在经济效益的证明材料上存在造假问题。
点评:经济、民生领域的造假有法律制裁,学术腐败也不能仅仅只有道义谴责,也需要法律和制度的严惩。只有对学术不端实行“零容忍”,才能构建和谐的学术生态环境。
付炜剽窃事件
燕山大学教授付炜在担任《电子学报》审稿人期间,以“建议本文修改后重申”为由,把论文退还给投稿人。随后却对原作者的论文略加改动,然后安上自己的姓名,另投他刊。6月,付炜的剽窃行为经《中国科学报》(时名《科学时报》)连续报道后,在学术界引起轩然大波。 近年来,我国教育界学术不端事件频频发生,教授、讲师乃至研究生、本科生抄袭剽窃现象屡禁不止。诚然,学术不端脱离不开当前高等教育制度和学术管理的外部环境,但学者更应自律。
点评:诚信是学者应该恪守的基本原则,是整个学术界的信誉和秩序之基。学术剽窃泛滥在摧毁学术尊严的同时,也在摧毁着人们对于科学家群体的固有印象。
院士举报院士
8月23日,《中国学术腐败第一贪——揭露、控告原北京农业大学校长、“三院院士”石元春的学术腐败》一文出现在网络上。这篇举报材料由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李季伦等6人共同署名,举报了石元春的“半湿润季风气候区水盐运动理论”、“打破咸水禁区”等多项成果均为剽窃,并列举相关资料。此事件在科技界引起轩然大波。中国农大也在官网上发表声明:“将提请上级有关部门进行调查。”9月19日,石元春在《中国科学报》(时为《科学时报》)刊发署名文章对举报材料进行回应。石元春在文章中称,所谓12条指控没有一条能站住脚,全部是没有事实根据的歪曲与捏造。
点评:举报学术腐败不能成为解决个人恩怨的手段。科学的发展更需要的是一种维护学术界纯洁的体制和机制。
“人耳鼠”争议
“人耳鼠”是先用高分子化学材料聚羟基乙酸做成人耳的模型支架,然后让牛的软骨细胞在支架上繁殖和生长成耳朵的形状,长好后,植入鼠背。2011年,一篇名为《一只假耳朵,骗了3个亿》的文章在科学和舆论界引起风暴,文章质疑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曹谊林在1997年做的国内第一例“人耳鼠”中,植入的“人耳”为高分子材料支架。事情发生后,曹谊林认为这是有人在参选院士之际对自己的中伤,并再次在8个裸鼠背上成功构建“人耳软骨”。
点评:科学离不开质疑,没有质疑就没有科学进步,但质疑本身应该是科学的,否则不利于科研环境的健康发展。
饶毅退选院士
8月17日,201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公布,北大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未能进入名单。饶毅随后在科学网上贴出博文宣布:从2011年8月17日后将不再成为候选人。在科学界还存在诸多问题的今天,饶毅此举引起公众和媒体极大关注,有人赞赏他不妥协的态度,有人批评他行动过激,甚至有人质疑他之前没有拒绝参选,落选后发博文是制造噱头。不管公众对其行为的评价如何,但此事毫无疑问是2011年科学界的热点公共事件之一。
点评:饶毅直接宣布退出,自己关上大门,实在有些可惜。关于中国科学,饶毅自己也说,回国这些年,见证了科学界在一点点进步,相信环境会越来越好。
PM2.5进入公众视野
“北京空气质量指数439,PM2.5细颗粒浓度408.0,空气有毒害……”11月,美国驻华大使馆公布的一组空气质量监测数据,让PM2.5闯进了公众视野。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PM2.5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此前,我国公布的是对直径较大的悬浮颗粒PM10的监测数据。现在,公众普遍赞成将PM2.5纳入《环境空气质量标准》,部分地方正加紧推进PM2.5数据的监测和公布。
点评:和公众健康息息相关的数据,渴望公布得更多些。不知道有多少名词还不为公众所熟知,难道都要他国人士告诉我们吗?
■本报记者 张明伟 刘越山 张林整理
《中国科学报》 (2012-01-02 A3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