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学科学 化学科学 工程材料 信息科学 地球科学 数理科学 管理综合
 
作者:道田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7-27 6:5:13
中国制造需要重生
 
□道田
 
涉嫌虚假宣传、伪造产地、产品“保税区一日游”以及质量不合格等丑闻的“达芬奇家具”事件已持续发酵半月有余。媒体上一方面讨伐“假洋鬼子”作派,另一方面纷纷抨击国人长期以来崇洋媚外、唯洋品牌是瞻的劣根性。
 
市场逻辑其实很简单:当玩具、食品等多个领域的中国制造、国产品牌纷纷爆出质量安全等隐患或丑闻后,具有一定购买力的人群自然选择丑闻更少的中高端品牌或是洋品牌。这跟崇洋媚外无关,更多的是买个踏实和放心。
 
于是,淹没在大量负面消息中的中国制造对外成了量大、价低、劣质、倾销品的代名词,对内成了令人质疑的“不确定产品”甚至“危险品”。当本国的消费者都开始“抛弃”自己的品牌时,这实际上是到了国货最危险的时刻。而在关乎生命财产安全的问题上,民族感情并不能拯救中国制造。
 
因此,中国制造迫切需要重生,急需一场颠覆性的自我革新重塑中国制造的品牌形象,这场革新的主题词即转型升级。转型升级是系统工程,涉及到产品、企业、产业、政府等多个层次和方面,其中最关键和最根本的,是人的转型升级和制度的转型升级。
 
人的转型升级是关键。在产业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考虑物的因素多了一些,而考虑人的因素少了一些,客观上形成了以经济效益为纲而非以人为本的导向。这种导向的局限性不言而喻,目前有改观但未根本改变。如果说较低的产品标准有利于保护实力分散、弱小的中小企业或是散户,在经济效益上达到了多赢,但实际上会有损于更大范围的消费者的利益,最终导致经济和社会效益双损失。这实际上是透支未来而获取当前利益的寅吃卯粮行为。
 
另一方面,制度的转型升级是根本,制度建设要为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提供引导和保障。近年来,国家提供了大量优惠政策及大量资金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但在政府层面,不改变以GDP为主要指标的考核体系,各地的产业发展仍然会是大干快上的无序竞争局面。在产业企业扶持层面,如果宝贵的扶持资源不能“雪中送炭”,如果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得不到有效构建,整个经济系统水泥化、投机化的趋势得不到扭转,转型升级也将成为空中楼阁。
 
当然,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并不意味着完全放弃劳动密集型产业。因为,偌大的中国市场、庞大的就业大军决定了中国制造需要高中低端并举,进行产业链的有效整合。一方面努力向产业链上游靠拢,使高端产品更加体现设计、创意和科技含量,另一方面夯实制造业基础,使中低端产品确保产品质量、提升性价比,这才是中国制造的出路。
 
《科学时报》 (2011-07-27 A1 要闻)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