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母亲杨沫》,老鬼著,同心出版社2011年6月出版,定价:45.00元
□杨泽文
在我的阅读生活中,对于回忆录与人物传记关注得较少。其主要原因是此类文本大都有粉饰的成分,让人难以动心动容。不过对于那些“以真实性见长”的文字,我是不会错过阅读机会的。比如说对于《我的母亲杨沫》的阅读,就因为难以抵御其真实的魅力。
在新中国,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现在40岁以上的识字国民中,大都接受过“革命文艺作品”(或者说红色经典作品)的教育和洗礼。其中,《青春之歌》作为一部表现中国青年知识分子在民族危亡关头走向革命道路的典型作品,曾经感动和激励过千千万万的读者。于是,人们不能不记住一个中国女作家的名字:杨沫。
流年似水,转眼之间我们进入了自由阅读与自由思想的年代。杨沫的《青春之歌》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主流阅读视野,但它在感动共和国的“红色经典”作品中,依然放射着耀眼的光芒,只要触及它,许多阅读者就会少不了打开记忆的闸门,回望已逝的艰难岁月。而以《血色黄昏》和《血与铁》蜚声文坛的作家老鬼,在母亲过世十五年之后,出人意料地推出了《母亲杨沫》的增修版《我的母亲杨沫》一书,以此表达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同时也给许多读者提供了近距离透视女作家杨沫的机会。如此一来,对于《青春之歌》的广大新老读者来说,从“读其书再到读其人”,阅读即可趋于一种难得的圆满。
长达三十余万字的《我的母亲杨沫》,按时间顺序真实而又详细地记录了杨沫的一生。在文本结构上,并没有什么创新可言,但这并不影响作者所进行的成功写作。很显然,对于《我的母亲杨沫》的写作,只要做到回忆的真实和写作的忠实,只要能让文字成为一种“生命与历史的见证”,广大读者自然会报之以掌声,毕竟读者希望了解的是一个真实的杨沫。而老鬼当然也明白这个道理。他深知对于笔下叙写的这一熟悉“人物”,要再现其真实性就必须大胆说真话。尽管他知道“说真话难,说父母的真话更难”,但只要下笔,除了说真话和写真事之外,其实已别无选择。或者说,如果放弃了一个儿子眼中母亲真实形象的本真记录,如果轻视了自己所拥有的第一手真实材料,那么也就失去了作为杨沫传记的最佳写作者的资格与荣耀。可喜的是,老鬼对于母亲的叙写,做到了冷静、客观和实事求是。于是我们得以看到杨沫那鲜为人知的曲折人生轨迹:十几岁大胆离家出走,与张中行相爱同居,而后走上革命道路,与共产党人马建民结婚,解放后以长篇小说《青春之歌》一举成名,接着又因为该书而饱受冲击。“文革”中,与丈夫马建民相互揭发而长期分居,并与秘书小罗存在暧昧关系。而有了秘书之后动笔创作的长篇小说《芳菲之歌》(原名《东方欲晓》)也遭遇了创作上的失败。至于晚年创作出版的《自白——我的日记》,则有许多掩饰、补写和删除的不正常现象。直至晚年第三次婚姻之后,才开始重视家庭温情,复苏母性,关爱子女,与人和解……
在《我的母亲杨沫》中,感受一个女人,感受一个妻子,感受一个母亲,感受一个作家,感受一个革命者,我们也许会失望很多和遗憾很多,但我们也由此愈加感觉到世事的纷扰与人性的反复。中国素有“为尊者隐,为贤者讳”的传统,而作家老鬼敢于突破世俗观念,实在是难能可贵。他所进行的真实回忆与忠实写作,并没有贬损和丑化母亲,而是让我们看到了更真实的杨沫形象:一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
无可疑问,保持人物传记的真实性,既是对传主与历史的负责和尊重,同时也是对传记作者自身的负责与要求。而替传主向读者打开一扇既是史实又是心灵的窗口,就可让读者从他们已经熟知的人物和事件中再度获得一些新的感知和审美。作为阅读者,我们当然有必要感谢老鬼,因为无论是面对“作家杨沫”还是面对“母亲杨沫”,他都作出了真切而又诚实的解读。可以说,《我的母亲杨沫》是一部“读懂母亲”的不可多得之书。
《科学时报》 (2011-07-21 B4 精神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