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物”丛书,[美]阿尔伯特·哈伯德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12月出版

“大人物”丛书,[美]阿尔伯特·哈伯德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12月出版

插图为正在进行天文观测的哥白尼
□本报记者 杨新美
哈伯德的传世巨著
“为阿尔伯特·哈伯德赢得文学史巨大声誉的并非脍炙人口、享誉世界的《致加西亚的信》,而是历时十数载、倾尽作者心力的传世巨著‘大人物’丛书。”这一句话或许会让读者们再次对哈伯德这位著名出版人刮目相看。
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布鲁明顿的阿尔伯特·哈伯德,曾供职于巴弗洛公司并成为了一名成功的肥皂销售商,但不满于此的他之后进入哈佛大学继续学习,尔后成为了美国近代著名的出版家、畅销书作家。
作为一名出版人,哈伯德曾创办了罗伊克罗夫特出版社,其规模和影响力在当时位居全美之首。1910年,这家出版社即拥有员工超过500名,出版了大量的书籍和刊物。作为一名作家,哈伯德创作的励志经典《致加西亚的信》近一个世纪以来感动了全世界的无数读者,可谓无人不知。1915年,哈伯德与妻子爱丽斯因海难不幸去世,其影响力却随着作品的传播至今仍不断扩大。2000年,《致加西亚的信》被美国《哈德森年鉴》及《出版商周刊》评为有史以来世界最畅销图书第六名,其各种版本累计销量达数千万册。
由阿尔伯特·哈伯德所撰写的“大人物”丛书,原名为Litte Journeys to the Homes of the Great,原版丛书共有15本。迄今为止,在中国出版了其中的10本。金城出版社所出版的2本“加西亚书丛”,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从平凡走向伟大”系列,以及近期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大人物”丛书。
中央编译出版社为读者带来了这套人物传记集中的4本,《大人物:12位伟大的教育家》、《大人物:13位著名的男性》、《大人物:12位伟大的艺术家》和《大人物:13位著名的女性》。
从平凡到卓越
“大人物”丛书,是一套经典而古老的书。丛书责编张维军说,在美国,它已经是个近百岁的“老人”,已经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美国人。
20世纪初,在美国,阿尔伯特·哈伯德创办了一本名为《菲力士人》的月刊杂志,并亲自撰写其中的人物专栏。专栏文章里的主角,都是一些非凡的人物。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英格兰韦赛克斯王国国王阿尔弗雷德大帝,英国维多利亚时期著名小说家查尔斯·狄更斯,意大利杰出画家拉斐尔,英国著名女小说家简·奥斯汀和玛丽·雪莱等等。哈伯德特意从古代到20世纪初期间,选取了人类文明史上百余位各领域中的杰出人物,其中有推动了几大不同起源文明的先贤,有被世界所公认的成功男性,有历史上堪称楷模的女性,有举世闻名的艺术家。这些人,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们的人生轨迹与精神历程既与众不同又纷繁复杂。而哈伯德以出色的洞察力和凝练的笔力勾勒出伟人们的一个个人生景象。
随后,他将这些人物传记进行分类、归纳,每一本书中放入12~13个人物,整理成一套15本的丛书。因此才有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大人物”丛书、“从平凡到卓越”系列丛书以及“加西亚丛书”。
原本每个人物都可以独立成一本传记,可哈伯德只是用短短的篇幅、简单的笔调勾勒出人物的生平或是某一侧面。如在《大人物:12位伟大的教育家》中他描述摩西、孔子、毕达哥拉斯等历史上高山仰止的12位先贤的求索人生;在《大人物:13位著名的男性》中,哈伯德以如花妙笔,生动展现维克多·雨果、托马斯·爱迪生等伟人成长过程中的波澜起伏,并深刻揭示从平凡到伟大所需的信念与勇气;在《大人物:12位伟大艺术家》中,他摒弃学院式的教条,畅谈大师的艺术与人生;在《大人物:13位著名的女性》中,他深入解读了13位改变西方文明史进程的女性并还原了她们传奇、真实的人生。
读着哈伯德的文字意犹未尽时,却发现他对一个个人物的描写在悄无声息中静静地画上了句号。“哈伯德的想法就是要简单地撰写大人物的成长历程,却写得妙趣横生。”张维军说,这样能让读者在短时间对这些伟人有大致的印象,如果依旧对伟人的生平兴趣盎然,就可以继续找寻其他作者撰写的传记阅读。
走着走着 写出“大人物”
“在前往邓弗里斯郡的路上,我在格雷特纳格林住了一夜,所有美丽的少女都知道,那里是苏格兰紧挨着英格兰的边境之地。
令我高兴的是,我发现私奔的情侣逃往格雷特纳格林并不只是过去的传说,在我投宿的当晚就有一对脸红的人来到旅馆要求‘协助’。那位淑女的做派有一点大胆,她的有情郎看上去比她大得多,甚至可能远超过我的想象……”
为什么在托马斯·卡莱尔的个人传记的开头却是这样一幅景象,而不是如其他传记般写他是哪里人,出身于哪个时代等等?对,这就是哈伯德笔下的人物传记的风格。阿尔伯特·哈伯德是走着走着,到这些人物的生活之处流连考察,听故居的人说伟人们的故事,于是用游记形式,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些“大人物”们的曾经的点点滴滴。
他用非主流的叙述方式写人物传记。如对摩西的描述,看起来更像对其生平的评价;对孔子的描述,更像在阐释孔子与中国的关系;对玛丽·雪莱,更像在讲述雪莱与艾默生、威廉·戈德温等人之间的故事。
为了撰写这些伟人传记,哈伯德遍寻世界各地,在亲历思考与史籍的探寻间构建起确凿的形象,挖掘其内在的灵魂,进而也描绘出人类文明史的真实脉络。
因此,我们才能在“大人物”丛书中,随处可感受到一些地方文化、风俗和百年前的美丽景象。如在写威廉·莎士比亚时,哈伯德开篇就描写了莎士比亚故乡利明顿当时的一番景象,“你能听到鞭子轻甩的声音和割草机的轰鸣,还有管家的钥匙串叮当作响……门外就是有轨电车——外来游客坐车只要一便士,本地人则需要两便士”;我们才能看到卡莱尔的故乡——“艾喀尔菲亨距离格雷特纳格林10英里远——那里是个所有灰泥房子延一条路延伸的小村庄。周围的景致朴素、平凡、刻板、平淡无奇,而卡莱尔出生的小房子也散发出同样的朴素、平凡、平淡无奇。一位好心老妇人会带着拜访者一个房间一个房间地看过去,同时用远超过我所知范围的盖尔语和英语混合体作一些简单的介绍。这里会展示一些有趣的遗物,尽管这幢房子和附近的房子几乎一模一样,但它还是能够让人不断地产生遐想”。
拉斐尔、莱昂纳多·达·芬奇、柏拉图、孔子……几乎都对他们的生平烂熟于心,还有什么值得一读的?“哈伯德笔下的人物传记,简单却不肤浅。在其中,有着经千百年传承下的、众所周知的典故,但更重要的是其中有很多在其他书籍中无处寻找踪迹的趣事。”张维军说,哈伯德要给我们看的不仅仅是励志故事,还有那些生动、真实、有趣的一面。如文中有一段传唱孔子的歌,就是传教士所写,以此能瞥见在同时代国外的人们如何看中国圣人;在玛丽·雪莱的故事中,你能看到雪莱的情感故事。张维军希望,这套人物传记能给国内传记作者带来新鲜的元素,给读者们带来新的启发。
《科学时报》 (2011-05-19 B4 精神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