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学科学 化学科学 工程材料 信息科学 地球科学 数理科学 管理综合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5-16 5:44:15
95亿美元天价罚单警示中国能源企业

 
林伯强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最近,厄瓜多尔法官尼古拉斯·桑布拉诺向全球最大的能源公司之一,美国雪佛龙石油公司开出一张95亿美元的天价罚单,结束了一场持续18年之久的马拉松官司。这份堪称环境污染案件中最昂贵的罚单震惊了世界能源行业。震惊之余,国内能源企业应当做的是,从此次事件中,看清形势,吸取教训。
 
如今,国际社会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此次厄瓜多尔—雪佛龙事件就是最好的证明。
 
事件中,雪佛龙石油公司下属的德士古公司于1972年至1990年间在厄瓜多尔北部亚马逊河源地带进行的石油钻探活动,严重污染了当地地下水、河流、沼泽地带等自然资源。调查报告显示,石油开采带来的污染导致当地癌症发病率高出厄瓜多尔全国平均水平一倍,1000多人死于与污染有关的癌症,数万人因污染患病。
 
根据裁决,雪佛龙公司必须支付合计95亿美元的罚单,其中60亿美元用于修复厄瓜多尔当地被污染的土地和河流;14亿美元为当地建立一个医疗系统;8亿美元用于对当地污染事件患者的治疗等,其余部分用于恢复原生植物物种、建立供水系统和弥补当地文化所受破坏。
 
该事件表明了发达国家对重大环境污染案件实施重罚的态度。
 
美国对于BP在墨西哥湾的漏油事件的处理是另一个例证。截至2010年7月份,BP对该事件的处理成本就已经达到了31.2亿美元,随后给出详细的各项补偿条款以及补偿金额更是天文数字。漏油事件发生后几个月,BP公司的股价已下跌1/3,市值蒸发了820亿美元。高盛的分析报告认为,BP将极有可能沦为二流公司。
 
美国有专门处理环境污染的一套完整程序。污染地自然资源管理机构、环境利益受到损害的非政府组织或个人都有可能委托专业的自然资源损害评估机构启动评估程序,开展损害的评估工作。针对BP在墨西哥湾漏油事件中,美国就已经启动了自然损害评估程序。不少发达国家针对生态损失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评估与赔偿制度。美国在这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建立了由《清洁水法》、《综合环境反应、赔偿与责任法》、《石油污染法》等构建的生态环境损害评估与赔偿体系,就生态损失赔偿主体和对象、评估程序与方法、赔偿范围和赔偿金确定等制定了非常详细的规则。
 
以上两个事件可以看出,对于严重的公共污染事件,国际社会尤其是发达国家,是以重罚肇事者、杀鸡儆猴为主要措施,并且这种处理手段已经成为今后处理环境问题一大趋势。石油企业开采钻探过程中带来的污染,将使得多少海洋生态系统遭受不可恢复的损害,多少人的身体健康因此受损,这些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都是无法衡量的,从而使得国际社会不得不采取强硬态度,实施重罚。只有足够大的罚单才有足够大的警示力。
 
但是,反观国内对污染事件的处置,尤其是对肇事者的处罚,与国外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这可能成为国内能源企业对防止和治理污染相对不力的理由,还可能成为掩盖国内能源企业环境隐忧的保护伞。
 
长期以来,国内在污染治理问题上就存在着处罚偏低的问题,特别是涉及到国企以及纳税大户的时候,地方政府在处理时就会比较“心软”。而处罚力度不足,对一些污染企业如同隔靴搔痒,被认为是污染难治的重要原因之一。
 
国内外针对环境污染的罚单金额相差巨大,执行效果迥异。2008年全国环境统计公报数据显示:全国共有50余万家一般工业污染源申报单位,鉴于环境成本长期被低估,偷排污染后的违法成本大大低于其治理成本,这就造成企业宁愿被罚款也要偷排。在国际社会对环境污染强硬态度的大趋势下,国内的环境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以及处罚力度不足,恐怕将成为这些企业得眼前小利,失长远大利的直接原因。
 
但是,国内在环保问题上处理手段的缺陷,不应该成为国内企业在对环境问题不够重视的借口和理由。入世以来,国内企业很快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尤其在能源领域,我们一直强调国企“走出去”原则,例如中石化、中石油等大型能源企业都有海外收购的举措。“走出去”的战略原则正是寄希望于国内能源企业能够进入世界能源业界,除了保障中国能源安全,还可以分享世界能源这个大蛋糕。
 
“走出去”的中国能源企业必须接受国际游戏规则,除了法律法规,这些规则中还包括国际社会对于环境保护的态度。真的进入国际领域后,一旦造成环境污染,就可能不会像大连漏油事件那么容易解决了。所以,国内能源企业在认清楚国际社会对环境保护的态度基础上,做出积极的准备措施以及应对方案,都不算太晚,这张95亿美元的天价罚单就是一个警示。
 
有消息称,环保部和司法部正在制定具体环境污染损失计量标准,如果计量标准客观,附于相应重罚,该项标准就能够真正发挥对污染企业的威慑作用。我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执法力度逐步提高,随之企业的污染成本也会增加,相信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企业在污染方面采取措施。总而言之,在政府监管力度加强,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再加上企业自身不断在环保问题上的觉醒,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缓解环境问题的压力,同时增强能源企业的竞争力。
 
《科学时报》 (2011-05-16 B1 低碳能源周刊)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