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扬州个园内宜雨轩对联中的下联
我们中国古代的诗、词、曲、赋和美文、小说等等,都是中国、也是世界文化中的璀璨明珠。而组成这些文学艺术的基础都是汉字。
汉字最早发端于古人的生活和生产实践,它记载和传承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几乎每个汉字背后,都有着它丰富的知识和有趣的故事。气象学方面的字也不例外。本文略举四例。
■林之光
《说文解字》中说:“风,八风也。”“八方来风”实际上就是“空气的水平流动”的意思。据记载,古代“风”从“凤”,秦代才单独出现现今的繁体字风,即几字中虫上加一撇。“虫”字的出处,有记载说源自“风舂雨 ”。即上古时有一种小虫叫蠓,大风前蠓群像椿米一样上下窜飞,降雨前则像磨子一样回旋飞行。《说文解字》中也有“风动虫生”之说。
有趣的是,尽管风看不见摸不着,却有人说能把它画出来。
据记载,清代著名画家李方膺一次到朋友家做客,席间大家话题突然转到画上来。有人说世上什么东西都好画,就是风画不了。大家都沉默不语。但是李方膺站起来说,我能画。一会儿画完了,原来就是著名的《风竹图》,就是“入竹万杆斜”的意思。席间有人评论说:“李方膺不仅把风画出来了,而且把风声也画出来了。”我若当时在场,我一定会进一步补充说,李方膺还把风向和风速也画出来了。不是吗?
其实,“风”字并不仅是空气水平流动的意思,还有另外重要意义。例如古代著名的《诗经》中,分为“风”、“雅”、“颂”三部分。什么叫“风诗”?朱熹《诗集传·国风一》中说:“风者,民俗歌谣之诗也。”因为《吕氏春秋·晋初》中说:“是故闻其声而知其风,察其风而知其志。”意思是,听到那里的民乐就可以了解那里的风俗,考察那里的风俗就可以知道那里人的志趣。我觉得,用能大范围流动的风来表示当地的风气、风俗、风情,实在是很恰当的,也十分自然。我们现在收集民间艺术的过程,不是和古代一样,仍叫“采风”吗?
宋代文人范仲淹在浙江任上时,曾建了一座祠堂纪念严子陵。落成后范仲淹写了一篇《严先生祠堂记》,文中有一句:“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他把此文送给一位友人看,友人很称赞,并说,文中“云山”、“江水”两句意境很高大,但后面用一个“德”字承接便似觉有些局小,且有些呆板。如果把“德”字改为“风”字,就更完美了。范仲淹尊之为“一字师”。
大约上世纪50年代末,几位日本学者到泰山游览,他们发现山上有块石碑上刻了两个大字“ 二”。引起了他们极大兴趣。但同行的中国学者不能解释。后来有人请教郭沫若先生。据说郭老很快就说出了谜底是“风月无边”。因为把繁体字“风”和“月”两字去掉了边,不就是“ 二”了吗。
“雨”字在甲骨文中是个象形字。《说文解字》中说:“雨,水从云下也。”所以最早甲骨文中“雨”字结构是,上面一横表示云,横下则是两列平行短竖组成的四个下降中的雨滴(轨迹)。但是“雨”并非只有降雨一个意思。
我国扬州有个个园,个园有个中心建筑叫宜雨轩,是主人接待宾客,与新老朋友欢聚的场所。轩门两侧挂了一副对联。上联是“朝宜调琴暮宜鼓瑟”,下联是“旧雨适至今雨初来”。
其实,此“雨”非那雨,“雨”者“友”也。
“旧雨,今雨”源出杜甫《秋述》:“卧病长安旅次,多雨生鱼,青苔及榻。常时车马之客,旧(过去),雨(友)来,今,雨(友)不来。”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令杜甫感慨万分。后人由此便借用“旧雨”,“今雨”分别表示老、新朋友。“旧雨适至今雨初来”,表示老朋友刚到,新朋友又来。所以,“宜雨轩”者,“宜友轩”也。
有趣的是,下联的两个雨字中,第二个雨字中间不是四点,而是有七个点之多(照片)。也许是想表示新朋友比老朋友还多的意思吧。
在更早的古代,“雨”还有一个特殊的用法,就是“雨别”或“雨绝”。例如汉末王粲《赠蔡子笃》中有“风流云散,一别如雨”;晋代傅玄的《昔思君》中有“昔君与我兮形影潜结,今君与我兮云飞雨绝”。后者是女主人公谴责男子的负心行为,说过去两人形影不离,现在恩情断绝。因为雨滴从云中降下后,便再也回不到天上云中去了。
“雨”字的用法,除了做名词外,还可做动词用。例如,古籍中提到“天雨粟”,“天雨土”,就分别指的是天上降粟米和天上降尘沙的意思。
伞字看起来确实很像一把雨伞的形状。最上面的人字是伞盖,下面的十字是伞架。中间的两点像支撑伞的伞骨(过去繁体字是两侧上下放的各两个叉,也很像伞骨)。直观地显示了伞的遮雨作用。
据记载,“伞”字的出现虽然较晚,但伞的发明和使用却历史悠久。据《伞物纪原》载:“张帛避雨,谓之 ,盖即伞之用。”意思是伞的盖是用绸子做的,最初的伞就是一块绸子张开在一个架子上,用来挡雨。实际上相当于一个移动雨蓬。
据记载,大约1747年,有一个英国人到中国旅行,看见有人打着油纸伞在雨中行走,觉得实用便利,就带了一把回英国。从此,伞在西方流行开来。
其实,我认为,英国和西欧确实也是非常需要雨伞的。因为那里降雨的天气系统——气旋,从西向东移动很快。气旋前部低压降雨,后部高压到了,天就晴了。因此几乎三天两头天天有晴有雨,出门带伞成了必需。过去漫画中的英国绅士形象不常常就是头戴礼帽,手提钩把雨伞的吗?
春秋和寒热
我们中国古代有部著名的史书叫《春秋》。
“春秋”,何意?一春一秋,一年也。因为,大体我国西周中期以前,一年只分春秋两季。因此一个“春秋”就是一年。所以《春秋》就是一部编年史体的历史书,主要记载春秋时期鲁国的国事。
不过,春秋两季在我国一年四季中的长度却是最短的。按气象部门现在标准,我国大部地区中春秋两季加起来,大体只顶一个冬季或夏季长度,即只占全年时间的三分之一。
而且,我国冬夏季节不仅时间长,人体感觉的冬冷夏热的程度,在世界上也是最显著的:夏季汗流浃背,冬季冰雪严寒。因此在毛泽东主席的《贺新郎·读史》词中,甚至干脆称一年为一个“寒热”:“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几时猜得,不过几千寒热。”词的前三句意思是,人类从类人猿中分化出来时,便进入了石器时代,而石器时代只不过是人类的幼儿时期。第四到六句中,铜铁炉中翻火焰,指青铜器和铁器时代,这个时代只经过了几千年。
毛泽东主席在这首词中用“寒热”而不用古今通常使用的“春秋”来表示年,这固然是由于诗词押韵的需要,但同时确实也抓住了我国气候冬冷夏热这个最主要的特点,这令我十分佩服。因此,我文章中曾说,我们中国人世世代代都是在“寒寒热热度春秋”。(作者系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科学时报》 (2010-8-13 B2 科苑走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