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学科学 化学科学 工程材料 信息科学 地球科学 数理科学 管理综合
 
作者:吴为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7-8 14:51:14
医疗信息化:更多的同行≠更多的竞争
 
曾有人说,医疗业的IT化是中国IT业最后一块“肥肉”,的确,这一市场相当之大。
 
在国家刺激经济计划投入的4万亿元资金中,直接投向医疗卫生事业的资金达400 亿元。据赛迪顾问的数据显示,2009~2010年中国医疗行业投资规模将达5800亿元,将带动信息化投资达到170.5亿元,而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医疗保障信息系统、基层医疗环境和区域卫生信息化将是医疗信息化投资的重点。随着新医改方案的出台,将对整个中国医疗行业产生极强的刺激拉动作用。毫无疑问,中国的医疗信息将成为中国IT产业发展的又一大拉动力。
 
面对如此巨大的商机,中关村的企业们,准备好了吗?
 
闻风而动,企业云集
 
面对医疗信息化的洪流,国内不少厂商已经开始闻风而动,尤其是那些软件为主的中关村企业,据了解,目前已经有包括用友、华为、联想、方正、浪潮、紫光、神州数码等企业开始推出了自己的数字医疗解决方案。包括长城、同方等其他中外企业也都在这一领域有所动作与尝试。尽管这些企业的影响力还有待积累,但是也从侧面体现出医疗行业信息化的“聚焦”趋势。
 
据统计,目前国内企业在医疗信息化市场还是以做软件为主,国内现有做HIS的独立软件商(ISV)有300多家,但其中活跃的并处于竞争层面的只有十几家,比如用友、东软、天健、东华合创、创业等,而更有业内人士断言,未来会只剩4~5家。
 
而且,任何一个市场,都不能拒绝国外厂商的进入,目前为止,已经明言要在这一领域有所作为的国外厂商包括3COM、惠普、甲骨文、思科和微软。大部分HIS建设的大型医院中都可以看到思科产品的影子;微软则专门开发了医院信息系统集成加速器Accelerator for HL7;Oracle也开发出了基于HL7的医学信息化平台工具HTB,并力图使之成为未来医疗信息系统开发的基础平台。
 
此外,一直以来以做硬件为主的英特尔也表示将会在医疗卫生领域发展自己的势力范围。
 
英特尔在2005年年初架构重组时,就把医疗部分单列出来,并专门成立了一个“数字医疗保健事业部”,显示了这家公司在中国的长远目光。时任英特尔中国公司总经理的赖一龙曾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如此描绘英特尔数字医疗的蓝图,“在中国现有18万家医院寻找培养对象,找出一个适应中国医院的数字化模式,并借助联想、方正、同方等合作伙伴的力量将这一模式推广到更多医院中去,争取在2006年帮助中国打造100家数字医院。”
 
记者从接近英特尔的一位人员处了解到,英特尔在最近一年中对中国医疗行业市场的投入明显加大,比如数字医疗事业部在中国工作人员数量的明显增加。显然已经看到了这个市场的巨大潜力。
 
合理竞争,健康发展
 
有业内人士指出,尽管这个市场处于刚刚启动的状态,但是竞争已经开始出现了白热化的趋势。
 
东软的医疗卫生行业销售总监梁松认为,目前国内的医疗信息化竞争主要还是集中在HIS(医院信息化系统)领域,“由于一些企业急于切入市场,在市场上站住脚,为了争取到项目,甚至采用低价的策略,这导致利润越来越薄。现在已经有一些企业被迫退出了这一行业。”
 
针对这一现象,2009年才正式宣布进军医疗信息化领域的用友医疗卫生信息系统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晓冬在公司成立的第一个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希望越来越多的同行出现在这个市场,一起把这个市场做大,而不是彼此之间只有单纯的竞争。“医疗卫生市场很大,不应该有一种同行就是冤家的想法,而应该发挥各自不同的长处,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尽量把这个市场做大。”
 
去年在深圳召开的“中国国际医疗电子大会”,出现了一大批洋品牌包围国产品牌的现象,包括传统医疗电子巨头GE、西门子、飞利浦等厂商在内,还有英特尔、微软、IBM国外厂商在展会上以“数字化医疗”的概念亮相,相形之下,本土企业仅有东软、用友等组队参展,显得势单力薄。
 
但是,一位从业人员说:“其实国外厂商主要的竞争力在硬件上,英特尔能够早在5年前就开始未雨绸缪,说明了这个市场的硬件需求早就已经出现了。如果说在硬件上,国外厂商的优势比较明显,那么在软件上,就是国内厂商的优势范围了,因为国外厂商的相关软件售价过高,而且本地化一直是一个比较难以解决的问题,国内企业在这一领域拥有相当大的主动权,目前呈现的情况是,国内企业已然将整个医疗卫生信息化的软件市场已划分得很细了。”
 
他认为,国内的医疗信息化可以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HIS,但主要以财务系统信息化为主,目前国内70%~80%的医院仍处于这一阶段,这一阶段也是国内企业大占优势的阶段。“例如用友、东软,只要他们能够抓住机会,都有可能在这一阶段取得相当大的成功”;第二阶段是医院应用系统,会加入一些临床的东西,如电子病历、健康体检等。现在国内有20%左右的医疗正在向这一阶段转变,“这一阶段对企业的专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基本上对进入企业进行细筛的阶段”;第三阶段是公共卫生区域信息化,包括若干医院之间的体系共享,以及中小城市或大城市某区域间的共享,可能涉及居民档案、突发卫生事件等。这3个阶段都需要不同的企业来发展不同的细分市场,而国内的企业应该在中国的医疗行业上有更多的空间来发挥自己的优势,比如更了解中国医疗卫生系统的构成等。
 
Research中国区资深分析师刘经纬则认为,中国做医疗信息化的企业很多,但多是在低端竞争,鲜有整体性的解决方案推出,更多的作用发挥在系统局部的应用和集成。这使国有企业缺少在行业的影响力。“有时候,行业影响力足够成为决定你是否能够得到一个单子的决定因素,国有企业应该把握好医疗信息化的机会,发展壮大自己。”
 
行业复杂,试水而行
 
记者接触过的几家企业,对医疗卫生领域异口同声做出这样的评价:复杂,水很深。
 
复杂的原因,并非是指针对医疗卫生领域的产品不好研发,“而是这个行业的特性决定了,在医疗卫生领域,你需要比在其他领域更细致的思考,更全面的服务能力。”
 
刘经纬指出,医院现在好似是一个政府机关那样的非盈利结构,收入可能来自于技术或其他方面。但新的医药卫生体制对行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从信息化的角度来看,医院需要与时俱进,加速自己的发展,这就对医院信息化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营医院要像经营公司一样,加强商业性目的,“企业上ERP,医院就要上HIS。并要有计划地将这个信息化系统发展为对医院各项管理、医疗护理、物资经济和科研教学等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应用,实现医院内、外部信息资源共享。但遗憾的是,现在医院对管理还没有上升到这样的高度,这其中有行业因素,也有人员的因素,比如我们的医生就缺乏这方面的意识,这不只是出现在中国的问题,就是在医疗行业比较发达的美国,这样的事情也时有发生。出于操作性差和对医疗技术的保护,他们没有用好HIS和电子病历,这将大大的拖累医院信息化的建设。此外,还要解决一个问题,就是企业信息化可以设立一个CTO,那么医院搞信息化,是不是也需要在副院长中设立一个信息化专员?”
 
此外,中国的众多的医院,缺乏一定的标准性,这也导致每个医院在信息化要求的过程可能产生新的,彼此之间完全不同的需求与内容。吴晓冬介绍说:“像在北京,就存在这样的差异,比如有些中医医院和一些综合医院,它们的要求就不会完全相同。此外,还有一些专科医院,比如什么骨科医院,像地坛这种在传染病上比较强的医院,它们对信息化的要求与别的综合类医院也不会一样。这种复杂性是用友在其它的领域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不像教育领域,一个学校,基本上的设置没有那么大的区别。但是在这里,你必需做好‘全面细致’的准备工作,如果不谦虚谨慎,走好每一步的话,就有可能在竞争还没有完全开始的时候,被淘汰出局。”
 
《科学时报》 (2010-7-10 A8 市场)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