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李芸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3-18 9:14:50
“只让我的右眼去流泪吧”
 
清明节快到了,不少人在《花田半亩》责任编辑李丹阳的博客《永远的田维 永远的花田半亩》上留言,有的希望去田维的墓前看看她,有的想通过主题班会的形式纪念她……清明节大约是想念田维最适当的日子,这个充满哀思的日子,也是田维的生日。
 

《花田半亩》,田维著,昆仑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定价:29.00元

□本报记者 李芸
 
生如夏花之绚烂
 
翻开《花田半亩》,你会看到一个齐刘海、大眼睛,穿着蓝格子衬衣,有着一脸恬静与朝气的女孩,她就是田维。看着书里她的照片、她的画作、她的摄影作品,读着她充满灵性的文字,仅仅想一想那是一个身患绝症的女孩,都是很残忍的事。
 
在《花田半亩》出版方昆仑出版社发行部主任侯健飞和责编李丹阳的描述里,田维这个女孩的故事渐渐清晰——
 
田维是北京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2001年,读初三的田维发现自己左手的中指非常疼,且苍白得没有一丝血色。不久后的一天,她左手的四根手指同时变白了,还伴着钻心的疼痛。父母赶紧把她送到医院。一系列的血液化验后,结果却是:田维得了类似血癌的病。这种病发病率在十万分之一,目前仍是世界性医学难题,没有根治的办法。医生说这种病是“不死的癌症”,“病情会时好时坏,一时不会死亡,但每一天都会面对死亡,最迟也会只有三至五年生命……”
 
“不死的癌症?就是说,我的头顶从此没有阳光,酸雨密布,而且会在某一天,天地间陡然漆黑……”田维这样悲戚地想着,一段日子后却也终究下定决心要忍着剧痛,好好学习。
 
初三这年,田维在校的学习时间不足三个月,她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中关村中学。
 
高中三年,田维差不多有一半时间在家里养病或住院治疗,但她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语言大学中文系。
 
田维从小就喜欢看书,喜欢写写画画,喜欢记日记。2004年,上大学的田维在校园网上注册了“花田半亩”的个人空间。她说:“我是一位忠诚的花仆,键盘是我的花锄,我守望自己生命的花落花开,但我这园子,却是一半茂盛,一半荒芜……”
 
她把每一次感动和幸福都用文字记录下来。渐渐地,田维觉得,每当自己用感恩的心记述母亲的爱,或者一花一草、一木一石时,血脉不通的手、脚和头颅的剧痛就会减轻;每当自己用感恩的心回忆父母亲人、同学老师对自己的鼓励和帮助时,灰色的天空也会明亮起来。
 
随感式的写作风格,平常如短歌般的散记,吸引了无数真诚的视线。一片秋叶,一汪潭水,一缕咖啡的记忆,在那里仿佛都有了生命的呼吸。当然,细心的人也会看到,在这优美得如诗一般的文字后面,有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对人生、命运的多重拷问。
 
病魔终是无情,2007年8月13日晚上,21岁的田维闭上了美丽的大眼睛。
 
死亡的悲泣里
 
摇曳着生命的欢颜
 
两年后,田维的几位大学密友为了纪念她,整理她的日志。令同学们大吃一惊的是,从得知病情开始,一直到离世前一天,她都在写,有近百万字的日志,每一篇文字无不是一个感恩的故事。
 
大学同学将田维日记交到田妈妈手里的时候,田妈妈有了个想法,她要给女儿出书,了却田维喜欢写作的心愿。她说,我只想在孩子坟前烧几本书,给她个纪念。于是,田妈妈拿了钱,跑了好几家出版社,最后在昆仑出版社出版了800本书。
 
当这本书到侯健飞手中的时候,他随手翻了翻,忽然被书中透露出的纯净和对生命的感恩情怀打动,把书带回家彻夜通读。天亮的时候,他决定加印这本书。短短一个半月,没有大力宣传,《花田半亩》从800本到5000本,再到25000本,越来越多的人被田维感动。据称,《花田半亩》到今年年初已出版35000册,第四版正在印刷。
 
作家王小柔读过《花田半亩》后,连问了四个为什么:“为什么一部日记成为青春文学的希望?为什么在她离开的两年后我们开始对一个孩子念念不忘?为什么我们会被她的散文感动?为什么我们从一部遗作中看到了生命的光亮?”
 
读一读田维澄澈的文字,感受一下这个女孩对生的痴心与对死的淡定,或许能回答这些“为什么”。
 
她说:“每个面临过死亡的人,都懂得了眷恋生命。心存感激地生活吧。我们来自偶然,生命是最宝贵的礼物。爱你所爱的人,温柔地对待一切,不要因不幸而怨恨和悲戚。无论前途怎样凶险,都要微笑着站定,因为有爱,我们不该恐惧。”
 
她说:“有人曾问我,如果生命满是欢乐,你爱它,如果生命只是平淡,你也爱它,但倘若生命是接踵的不幸呢?那天,我没有回答,我沉默了很久,说不出一句话。今天,我却想说,我依旧爱它。因为,那是属于我的。”
 
在生命的最后时光,田维的文字不忍卒读。2007年8月1日:“咳嗽。肉体的痛苦,是在将我的灵魂度化吗?”7日:“不要悲伤,每个人都殊路同归。”10日:“在我的右眼下有一颗痣。那是一颗会使人流泪的痣。如果可以,只让我的右眼去流泪吧,另一只眼睛,让她拥有明媚与微笑。”到12日晚12时,田维写下 “花田半亩”里最少的仅9个字的一段文字:“……没情绪,毫无情绪,混沌。”
 
它是写在制高地上的
 
《花田半亩》的序是著名作家梁晓声的一篇《蝶儿飞走》,大学时田维曾是梁晓声的学生,在与田维不长的交往里,梁晓声认为她是一个“热爱中文的女学子”,也是“极适合学中文的女学子”。而细读了《花田半亩》一书后,梁晓声给予了更高的评价。
 
他说:“我现在常常想,什么样的作品可以称为经典?‘80后’的孩子们,他们笔下能产生经典吗?《花田半亩》这本书未必就不具备可能的经典性。我觉得这本书还将再版,它可能成为常销书。因为这本书已经不仅仅是这里所体现出的生命的尊严和高贵感,它等于是对总体的‘80后’做了一次灵魂的精神的梳理,它是写在制高地上的。中国有这样一些孩子,他们面对着生死的拷问,在死神于眼前经常晃动的情况下,他们怎样学习?他们怎样接触文学?《花田半亩》可以说它是一本写在制高点上的80代的心灵史。”
 
《科学时报》 (2010-3-18 B4 精神 生活)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