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卢良恕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3-18 9:14:50
全方位关注我国南北旱区农业发展
 
提到中国旱区,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是分布广、面积大的北方地区,然而,自去年11月初开始至今仍在延续的我国西南地区旱情,引起了人们对南方旱情的高度关注。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王立祥和西南大学教授王龙昌主编的《中国旱区农业》是一部目前仅见的全方位论述我国南北旱区农业理论与实践的科学专著。这部著作将对深化我国旱区农业科学研究、促进旱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中国旱区农业》,王立祥、王龙昌主编,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7月出版,定价:360.00元

□卢良恕
 
我国水资源总量虽然位居世界第6 位,但人均占有量不及世界1/4,居第121 位。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小康社会建设对水资源需求的与日俱增,水资源短缺势头难以逆转。现阶段干旱缺水不仅困扰着我国北方旱区,也严重地影响着南方季节性旱区的农业生产和社会发展。近半个世纪来我国水利建设成效显著,对缓解旱情、促进农业发展功不可没,然而气候暖化、干旱少雨、降水不均、需水激增和用水效率不高等因素,使我国旱情益发严重,全国农田受旱面积经常倍于水涝面积,并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进入21世纪不多的几年,高温酷旱此起彼伏,北方旱情发展的严重情况自不待言。素以降水丰沛的我国南方湿润区的干旱发生频率和旱情严重程度,可谓是接二连三创新高。继2000年全国范围的干旱之后,2002 年江淮地区持续干旱,2003 年的伏、秋连旱覆盖江南和华南大部地区,当年全国因旱粮食减产幅度之大,前所未有。同年台湾因旱停灌休耕稻田5.5 万公顷,并从福建紧急船运淡水以济民用。由于2003 年的降水补给不足,2004 年南方多数水库、塘坝库容之水不足半数,加上2005 年珠江流域夏秋普遍少雨,珠江入海径流难以抵挡海潮,致使咸潮压境持续数月,使穗、港、珠、深等地城乡用水告急。2006 年入夏以后,川、渝以及毗邻的黔北、鄂西降水奇少,高温酷旱持续百日,创历史新高,使这些农业大省经济严重受损。
 
种种迹象表明,干旱已成为我国南北频发的主要农业灾害。我国南方降水虽多,因受大气环流的制约,季节性干旱绝不可等闲视之。立足干旱,未雨绸缪,预有应对,可谓上策。以往对旱区农业生产的关注多局限于北方;多年的防旱与水利设施建设的投入,更是重北轻南;持续多个“五年计划”的国家旱区农业发展任务与科技攻关研究项目,也是止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很少越北方旱区的“雷池”一步。至于关系到旱区发展的统筹和旱区范围的划属,因受降水空间分布的自然属性的传统约束,也是把重点放在半干旱—半湿润偏旱区,远未广及应予包括的“干旱绿洲区”和旱作条件较好的“半湿润”等整个的北方气候干旱区,更少顾及或根本没有涉及季节性干旱严重的南方湿润气候区。致使有关旱区的农业学术交流研讨活动以及旱区农业论著等,也是多见北方,难有南方。
 
难能可贵的是《中国旱区农业》一书,面对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旱区不断扩大、旱情持续加剧以及干旱发展中的社会助推作用的实际,突破干旱单纯的自然属性的理念传统,确立了融干旱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为一体的科学的干旱观,拓展了旱区范围,终结了此前视北方旱农地区等同于中国旱农地区的认识传统,全方位地关注我国南北旱区农业发展,这可谓是《中国旱区农业》的主旨所在,也可谓是《中国旱区农业》的重要之点和特色所在。
 
我国旱区的突出特点,第一,地域广袤,资源丰富,生态脆弱;第二,粮食以及众多农产品的主产区;第三,多是老区、民族县、陆地边境县和贫困县密集的社会发展滞后地区。基于此,《中国旱区农业》一书凸显旱区农业发展在民族团结、边境稳定、国家安全以及小康社会建设中的战略地位,从宏观发展和科学技术两个层面的高度入手,在探查旱区农业生产潜力、揭示发展中的障碍因素的基础上,不拘泥于技术细节,不局限于单一的技术范畴,按农业资源类别和旱区类型,较为详尽地、综合地讨论了利于旱区农业优势发挥和资源永续利用的,利于“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兼收并蓄的方略、路径或模式。这可谓是《中国旱区农业》的又一特色所在。
 
《中国旱区农业》以其独到的覆盖我国南北旱区全方位的包容,填补了我国旱区农业类型和范围之不足。全书内容充实,富有理念,也很实际,实为一部不可多得的可读性强的农业专著。《中国旱区农业》的面世,可望对我国南北旱区农业科研的深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旱区社会进步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
 
(本文作者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专家咨询团主任)
 
《科学时报》 (2010-3-18 B2 科学 文化)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